在东周的历史长卷中,周赧王的故事令人唏嘘,“债台高筑”这一典故就源自他的经历,深刻揭示了做事要量力而行的道理。
周赧王,名姬延,是东周的最后一位君主。彼时的东周,早已风光不再,地盘狭小,国力衰微,在战国列强的夹缝中艰难求生。
秦国日益强大,有并吞天下之势,对各诸侯国构成巨大威胁。周赧王虽居天子之位,实际能掌控的资源极少,但仍心有不甘,想要重振周室威望。楚国为了联合各国对抗秦国,派使者劝说周赧王牵头组织合纵联盟。周赧王觉得这是个机会,便答应下来。
然而,要组建军队出征谈何容易?周赧王既缺兵少将,又没有足够的军费。但他急于有所作为,便向境内的富户借钱,承诺战争胜利后用战利品偿还,并立下字据。靠着这些借来的钱,周赧王勉强拼凑出一支军队。
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当约定出兵的日子到来,除了楚国和燕国象征性地派了些军队,其他诸侯国都按兵不动。面对这种局面,周赧王无奈之下,只能解散军队。
这下,借钱的富户们纷纷拿着字据上门讨债。周赧王根本无力偿还,又不敢得罪这些债主,只好躲到宫中的一座高台上,不敢下来,这便是“债台高筑”的由来。不久后,秦国军队攻入东周,周赧王被俘,东周宣告灭亡。
周赧王的经历告诫我们,做事一定要量力而行。他没有正确估量东周的实力和自身处境,仅凭一腔热血就盲目行动,最终不仅没能实现目标,还让自己陷入债务困境,加速了东周的灭亡。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和挑战,不管是制定个人目标,还是规划事业发展,都需要对自身能力和客观条件有清晰的认识。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目标,可能会带来难以承受的后果。只有脚踏实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行事,才能稳步前行,避免陷入周赧王这样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