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全国最挤的地方揭晓!

外圆内坊 2025-02-07 17:23:26

今年春节,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乡与亲人团聚。但是,人们都心怀各自的念想会不约而同地走进寺庙,点燃香火,在袅袅升腾的烟雾中,完成新年最具仪式感的祈福。而这当中,最热衷寺庙祈福的是现代的年轻人。

杭州灵隐寺、北京雍和宫、成都文殊院等知名寺院、苏州西园寺、西安大兴善寺、山西五台山、呼和浩特大召无量寺的现场完全就是人山人海。

大年初一,当很多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已经有不少人早早起床前往灵隐寺祈福。有网友表示,自己是凌晨3点起床出门的。

论“烧头香”的盛况,北京雍和宫也不输灵隐寺。

香客们不畏严寒,从除夕夜里9点就来排队,在零下10度的寒风中排队近10小时,堪称“中国第一排队现场”。雍和宫一早开门后,由个头1米85武警战士头排压步。

成都的文殊院也是人山人海,有网友称“根本进不去,排队至少2公里”。

烧香祈福是过年期间非常受欢迎的传统习俗,许多中国人会在大年三十晚上或初一去寺庙烧头香。

各地烧香的习俗大同小异,近十几年来,大家烧香的狂热度发生了变化,香的尺寸也越来越大。虽然一些寺庙非常反对烧高香,但抵挡不住香客的渴望。

烧高香的人

据有关专家介绍,今年烧香祈福有以下几年特点:

一、烧香拜佛的人群逐渐年轻化、精英化

大约在2015年前后,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和白领开始增多。以前到寺庙烧香的多为传统佛教徒,城市白领很少见,常被周围人视为异类。而现在,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而且学历越来越高。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成了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有报道称,一位北京白领连续两三年抢到雍和宫的“头香”,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

二、祈福的目标主要围绕物质财富和身体健康

来烧香磕头的人大多是求财运,求平安,求健康,求事业通达,而对于求婚姻、情感方面的诉求比例变弱。说通俗点就是不求姻缘只求搞钱。许多人认为“搞钱是第一位的”,以为财富能搞定一切关系问题。

这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近几十年,我们接受的是高度个人主义的教育,加上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人们更专注于事业和财富,与家庭相关的婚姻和生育逐渐被视为负担,而且,家族的碎片化,家庭关系逐渐瓦解和疏离。年轻一代失去了对亲密关系的向往,父母与子女,以及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在逐步疏远,婚姻和恋爱的需求也逐渐淡化。

过去,老一代中国人普遍有“家不能散”的执念。如今人们对春节的向往变淡了,很多年轻人干脆不回家,待在学校,或是外出旅游。

三、祈福的种类非常多样

很多寺庙反映,大量非常年轻的人群进入寺庙,不是以旅游参观的心态,而是来祈福,包括烧香、买手串等等,干这事的都排起了长队。

年轻一代涌入寺庙,发明了许多新的祈福方式,比如默念身份证号码、地址,或是带着彩票求佛保佑……。一些老年人看见这种现象都感觉不可思议,认为传统的祈福行为从未精确到这种程度。还有人总结出“求财去雍和宫,求职去卧佛寺”的规律。

还有许多年轻人把祈福作为生活的一种常态,自愿做寺庙义工。

四、烧香拜佛逐渐成为年轻人的“心灵按摩”

现代人普遍面临集体性心灵危机,对未来和周围的一切产生怀疑。许多年轻人对前途失去信心,纷纷转向求神拜佛和算命卜卦,试图寻求心理上的安慰与确定性。他们走进寺庙,倾诉内心的焦虑与烦恼,祈求佛祖聆听心愿。

近些年,佛学相关的“梗”逐渐在年轻人中流行开来。大多数人并非真正想理解佛学,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心理安慰,它将我们过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嫁接到现代进行创作。

不仅是佛学符号火了,年轻人也热衷于星座等。随着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加剧,家庭提供的安稳感逐渐减弱,现实社会中似乎没有任何形象让自己有安稳感。因此,佛像、塔罗牌、星座,成了人们寻找内心安宁的锚点。

人们正陷入一种集体性的心理危机,感觉赚钱变得越来越难。许多人担心未来赚不到钱该怎么办?另一些人虽然还能赚到钱,却找不到幸福的依托点。在这种背景下,催生了“心灵消费主义”,将精神安慰转化为可以买卖的商品。

常见的心灵消费包括去寺庙求手串、买文创商品、佩戴寓意吉利的水晶饰品。2025年是蛇年,很多商家会引导人们购买与之相关的商品,声称能消灾免祸。有时候想想,如果这些真能实现,那这个世界也未免太简单了。

其实,无论是哪种心灵消费,它们或许能提供短暂的心理安慰,但不应成为你最终的依赖。长期依赖外部支持,可能会削弱个人的深度思考能力。

0 阅读:15

外圆内坊

简介:时政人文,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