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威中亚——话说乾隆二十一年清军六战暴击哈萨克

魏江涛 2024-12-04 15:38:04

“哈萨克”作为一个族名,大约在公元10世纪前后就已经出现了。在15世纪哈萨克汗国建立之后,迟至乾隆年间,才与我国进行了一系列了解,清廷从最初接触哈萨克,到与哈萨克发生6次战争,最后,哈萨克终于认清形势,与清朝建立了宗藩关系,下面就来说说这段历史。

清朝初期与哈萨克人之接触。

众所周知,清朝初年,由于准噶尔汗国政权割据于新疆。清廷对远在中亚的哈萨克可谓是一无所知,最多只有一些从准噶尔汗国传来的捕风捉影的传闻为清廷所掌握。康熙三十六年四月,康熙帝在消灭噶尔丹势力后,估计是对降人做过询问,得知噶尔丹曾经对哈萨克部大加讨伐,曾破哈萨克等中亚诸国,所谓“初,噶尔丹并吞吐鲁番、叶尔钦、萨马尔汉、哈萨克等千余部落,本朝并不问”。次年,与清朝联合绞杀噶尔丹的的准噶尔大汗策妄阿拉布坦尚与清朝保持友好,对康熙帝讲述了与哈萨克的恩怨,表示自己为了展现与哈萨克汗的友好诚意,特地把被噶尔丹俘虏的头克汗的两个儿子放回,结果头克汗杀死准噶尔护送之兵500人,继续与其构怨。在康熙帝晚年,他又从外国人的口中对哈萨克有了大致的印象,谓“哈萨克即古阳地,其人性好斗,常结队以杀掳为事。人心亦齐,若妇女被人掳去,其掳去妇女,必手刃其人而回。此地亦热,草极肥,马皆汗血。又产苹果、葡萄、梨,皆大而美”。

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清廷对哈萨克人与准噶尔汗国的关系很是关心。康熙帝已经知道哈萨克和准噶尔乃是世仇,而雍正时期则了解到哈萨克汗国牵制了准噶尔汗国相当一部分兵力,据准噶尔降人供述,准噶尔汗国要准备10000人的兵力来防御哈萨克方向,“(噶尔丹策零)令其妹夫罗卜藏策零,带兵一万名,往阿里马土西拉百尔驻扎,防守哈萨克国”。

乾隆二十年五月初,清朝两路大军渡过伊犁河,灭亡准噶尔汗国。这就意味着清朝在准噶尔的西北邻国由原来的死敌准噶尔汗国变成哈萨克汗国。哈萨克当时分为三部,为大玉兹(清谓哈萨克右部,在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中玉兹(清谓哈萨克左部,在今哈萨克斯坦东北部)、小玉兹(清谓奇齐玉思),三部之中以哈萨克左部阿布赍汗实力最强,在清朝吞并准噶尔汗国后,他也对哈萨克斯坦完成了统一。

乾隆帝对哈萨克部相当提防,在深思熟虑后拿出了与哈萨克部相处的总纲,总体来看就是“各守边界,相安无事”政策,“尔哈萨克情愿归诚与否,听尔自为。惟须各守边界,不得妄行出境”。

《清高宗实录·卷四百八十三》:于大功告成后,若哈萨克人等投诚前来,将伊大头目酌量赴京入觐,赏给官爵。其所属之人,仍于原游牧安插,不必迁移。倘竟不归诚,亦不必用兵攻取。

然而,一个人的出现,让清、哈关系开始急转直下,最后竟然兵戎相见,那个人就是已经降清的原准噶尔汗国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在平准战争结束后,这位仁兄是野心勃勃,一面利用乾隆对哈萨克的忌惮心理,对着乾隆帝大打哈萨克牌,说只有自己总领厄鲁特蒙古四部,才能对付哈萨克,为皇帝守卫边境,“哈萨克惧伊,伊在此断不敢前来”;另外一面,又交好阿布赍汗,“隐讳投降受恩之事,但以借兵复仇,并总统准部为词”。阿睦尔撒纳的情商、交际能力极强(真的不是我吹他,发现清朝政要一开始谁都对他一见倾心,就连向来精明的乾隆帝也一度被他忽悠的一愣一愣的,要么就是貌若潘安,要么就是情商极高),忽悠的阿布赍汗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成了翁婿关系,对他鼎力支持,“阿布赍将伊女与阿逆为妻,并查出伊部落内所获厄鲁特人等,交与管辖”。

阿布赍汗包庇阿睦尔撒纳,导致清、哈开战。

乾隆二十年八月,阿睦尔撒纳带领厄鲁特人众发动叛乱。乾隆二十一年三月,叛乱被清军镇压,阿睦尔撒纳兵败后,马不停蹄的逃往哈萨克。对乾隆来说,阿睦尔撒纳这个罪大恶极的首逆讲究的就是“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乾隆帝一面派专使前往哈萨克宣谕,让阿布赍汗帮助清军一起捉拿阿睦尔撒纳,“阿睦尔撒纳,乃叛大皇帝,重负厚恩之逆贼,今逃入汝界,汝等能将伊擒献,大皇帝必重加恩赏”,一面又让清军迅速进入哈萨克境内抓捕,令参赞大臣玉保、定北将军策楞等于“索伦兵内,拣选一二千名,奋力追赶”。

而从阿布赍汗的反应来看,一则是出于和阿睦尔撒纳关系友好,二则是其早已对准噶尔游牧地塔尔巴哈台垂涎已久,想试图击败清军占为己有,做出了维护阿睦尔撒纳的决策,公然出兵与清军对抗。乾隆二十一年四月,策楞率领索伦精锐直压哈萨克边境,先锋富德统300名索伦精兵进入哈萨克境内,在塞伯苏台之地遭到了哈萨克兵1000人和阿睦尔撒纳残部的阻击,富德随即率索伦兵发动冲锋,“连战十余次”。是役,清军以少胜多,斩首100多级,并擒获2个叫呼岱巴尔氐、俄塞尔拜的哈萨克人,自身阵亡30人,此战受到了乾隆的高度赞赏,所谓“至塞伯苏台地方,遇哈萨克一千余众,我军以索伦兵三百余直前冲突,悉皆溃散”。更坚定了以后出兵哈萨克的决心。(第一战)

乾隆在此战后,又对哈萨克左部阿部赍汗下谕,让其迅速交出阿睦尔撒纳,否则“遣两路将军等,领兵万人将抵尔境,尔等倘堕贼计,迷而不悟,不即擒献,则必更发大兵,尽行剿灭”。

而塞伯苏台一役尽管规模较小,但对哈萨克人来说,震动极大。估计就是在此次战役后,哈萨克内部包庇阿睦尔撒纳的决心开始动摇,一些部落内的长者劝说阿布赍汗谓:“阿睦尔撒纳,为害四卫拉特,归附大皇帝,今复背叛,窜入我地,是特移祸于哈萨克,若不即行擒献,恐俱不能安生。”,但他们的请求被阿布赍拒绝,“阿睦尔撒纳,如穷鸟投林,希图免死,不便遽行执献”,他又一次走上了与清军对抗之路。后清军与阿布赍汗所属头目汗巴巴展开激战,仍然以全胜告终。(第二战)清廷后又将汗巴巴放回,让他再次带话给阿布赍汗,表达了清朝当局捉拿阿睦尔撒纳誓不罢休的决心,“如阿逆一日不获,即二年、或十年、二十年,兵断不止,汝等游牧,何以当之,尚获安居?”,但阿布赍汗仍旧未能认清形势,于是双方只能刀兵相向了。

乾隆二十一年五月,清军两路出师,定西将军达尔党阿率兵5500人从西路进发(清军与哈萨克兵实际交锋数量为1200人);定边左副将军哈达哈率兵1200从北路进剿。(战斗过程引用《平定准噶尔方略》、《西域图志》、《满汉名臣传》三书)

达尔党阿统率西路兵丁于七月初三至雅尔拉地方,命章京雅卜唐阿前出侦察,探知哈萨克兵潜伏于山沟中意图埋伏西路军(从后来的奏折中看,统兵者为阿睦尔撒纳无疑)。达尔党阿先派兵100名占据右翼高地,又派兵100名前出诱敌。敌将和集博尔根率兵2000人迎战清军,达尔党阿率兵1000人,分两翼夹攻,中军直扑上而前,杀敌570多人,俘获11人,被清军箭雨射伤者不计其数。(第三战)十一日,追至努拉地方,又遇到和集博尔根与阿睦尔撒纳统领哈萨克兵2000多人西逃,清军直前搏杀,斩敌340多人,俘获10人。(第四战)

此战唯一的槽点就是被阿睦尔撒纳逃脱。阿睦尔撒纳派两名哈萨克人赴达尔党阿处诈降,声称本想擒获阿睦尔撒纳送来,待阿布赍汗赶到,当即擒献。达尔党阿中计,遂停止进兵,并限期15日内令哈萨克人交出阿睦尔撒纳,使其获得喘息之机,从容逃去。后因此事,达尔党阿被革职,发往热河披甲效力。

而哈达哈率领北路军1200人越过额尔齐斯河后,遇到了阿布赍汗率领的1000余名哈萨克兵,哈达哈命扎萨克三都卜率兵600“前往奋击”,自己率兵从后策应。杀敌100多人,俘获5人。后又追击,“复斩首百余,获马二百,枪械百余”。(第五战)

后两路兵马会师于伊什勒返回。虽然此次出兵未能擒获阿睦尔撒纳,但清军三战连续击败哈萨克兵,对阿布赍汗以及所属人等震动更大,严重动摇了对阿睦尔撒纳的包庇态度。而乾隆的决心擒获阿睦尔撒纳的决心也是坚如磐石,命前敌做好对哈萨克连年用兵的准备。

乾隆二十二年正月,乾隆再次筹划两路出兵讨伐哈萨克,清军两路出兵:富德、博尔奔、察诺尔等率索伦兵、吉林兵、察哈尔蒙古兵、喀尔喀蒙古兵1400人由南路进发;额尔登额、顺德讷等人率索伦兵、吉林兵、察哈尔蒙古兵、阿拉善蒙古兵1500人由北路进发往哈萨克境内搜捕阿睦尔撒纳和辉特部台吉巴雅尔。

五月三十日,清军一路搜山检海追剿,追至爱登苏,遭遇50余哈萨克兵攻击,清军将其击退,侍卫奇彻布阵亡。后在清军袭击辉特台吉巴雅尔时,又有哈萨克兵200多人,清军副都统爱隆阿率兵冲杀,鏖战多回合,胜负难分。

忽然在哈萨克阵中有人举“玛尼纛”(代表求和之意)四杆示意停战。

哈萨克兵喊道:“你们是哪支部队的?”(系何兵?)

爱隆阿答道:“天朝征讨准噶尔巴雅尔至此。”

哈萨克兵遂表明身份,自己乃是阿布赍汗属下,和清军交战乃是误会,现在立刻退兵。(第六战)

在清朝的连续打击下,阿布赍汗最终放弃了庇护阿睦尔撒纳的想法,决定称臣于清廷,“今情愿将哈萨克全部归顺,永为大皇帝臣仆”。并愿意发兵帮助清廷搜捕阿睦尔撒纳,后阿睦尔撒纳感染天花而死。乾隆二十四年,阿布赍汗派遣侄子俄罗斯苏尔统来朝,与清朝正式建立宗藩关系。

几经波折,阿布赍汗率领哈萨克归附清朝,在我国与哈萨克关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至此,哈萨克东部和我国新疆保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安定。

引用文献:《平定准噶尔方略》、《清高宗实录》、《清圣祖实录》、《清世宗实录》、《满汉名臣传》、《西域图志》、《清代新疆政务全书》

1 阅读: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