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香港历史-同德大押的历史价值

两广一枝花 2025-01-10 18:36:44

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九年,由于大量中国难民南迁,缺乏楼房,故政府移山填海,海岸线由庄士敦道北移至告士打道,开辟轩鲤诗道(今称轩尼诗道)、告罗士打道(告士打道)等街道。当时,旧式楼宇皆以木与砖建筑,遇有火警,即全幢焚毁,而海旁东屋宇由石屎建造,象征新式建筑的出现,保障居民的人身安全。典当大王的救市行动

一九三四年,李右泉购入同德押。一九三一年,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此后大批难民陆续南下香港避难。难民身无分文,惟有典当财物,而其时当铺,大多「有入无出」,故不少当铺惨淡经营,一九三五年,全港只剩约六十间当铺,而李右泉于当时购入全港八成当铺经营,于今日的眼光而言,可能以为是歛财之举,但于当时来说,可算是救市行动。

自一八四一年开埠,该区的每一次填海,象征着发展陷入饱和,需要再度拓地扩张。每次的填海,都留下重要地标。例如皇后大道东的望海观音庙,见证该处原是临海神庙;庄士敦道的和昌大押,二十年代前仍是临海楼宇,其木与砖的建筑,属于今日罕见的旧式建构。海旁东填海后,只有湾仔警署属于评级建筑,然而论美感及历史价值,同德押实在不俗,为何只求兴建一幢二十多层高的商厦,牺牲仅有的城市记忆呢?传说于三十年代,海旁东第一代楼宇建成后,大量日本人入住,开设商铺,实为间谍。日本占领香港后,此等日本人又回复军人身份。同德押成功逃过战前淡市、日占时期的考验,今日竟然命丧地产重建之手,不禁令人握腕深叹。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