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球这事儿,就像每年过年都要被亲戚问“啥时候结婚”一样,成了保留节目,习惯了,但还是有点堵心。这次18强赛输给澳大利亚,倒也不算啥新鲜事儿,毕竟实力摆在那里。但输球之后,剧情就开始魔幻了:先是爆出澳大利亚球员可能违规,接着韩国媒体跳出来冷嘲热讽,说中球输不起。这出戏,真是一波三折,比连续剧还精彩。说实话,刚看到“澳大利亚球员违规”的消息,我第一反应是:真的假的?这年头,还有这种操作?仔细一看,原来是有博主扒出,这个球员之前代表苏格兰参加过U20的比赛,后来又代表澳大利亚参加了U20的比赛,好像违反了国际足联的规定。
一下子,球迷们又燃起了希望,心想:难道要靠这种方式进世界杯?但冷静下来想想,这事儿靠谱吗?先不说这个博主是不是真的懂规则,就算真违规了,国际足联会怎么判,还是个未知数。而且,就算澳大利亚真的被取消成绩,咱们就能稳进世界杯了吗?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韩国媒体的态度了。他们可没放过这次机会,又是嘲讽中球“丢人现眼”,又是质疑中球“开玩笑”。这话听着,真是刺耳。但仔细想想,人家说的也没错,咱们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犯错上,不如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其实,中球的问题,大家都心知肚明。青训不行,人才匮乏,体制僵化,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说了多少年了,也没见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球员不够努力”、“教练水平不行”时,是否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制度问题?
想想看,有多少孩子真正热爱足球,又有多少家长愿意让孩子去踢球?在升学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又有多少学校愿意花时间精力去培养足球人才?仅这一个数字,就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再说说球迷。咱们的球迷,对的爱,那真是爱得深沉。每次比赛,都挤爆体育场,又是加油,又是助威,恨不得自己上场踢。但同时,咱们的球迷,也是最容易失望的。赢了,就吹上天,输了,就骂得体无完肤。这种过山车式的情绪,对球员来说,也是一种压力。其实,咱们球迷对的要求,也不高,就是希望他们能踢出点血性,踢出点精气神。但很多时候,咱们看到的,却是球员们眼神空洞,动作迟缓,仿佛对胜利毫无渴望。这才是最让人失望的地方。
中球要崛起,靠的不是别人犯错,也不是靠一两个天才球员。需要的是从上到下的改革,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的青训,需要的是对足球真正的热爱。就像这次“违规事件”一样,看似柳暗花明,实则虚惊一场。咱们与其把精力放在这种场外因素上,不如沉下心来,好好搞搞青训,培养更多的足球人才。与其指望天上掉馅饼,不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毕竟,足球是圆的,但梦想,是靠自己踢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