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政策自1980起实行,至2016年1月1日被终止,时间长达35年之久。
“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建议是谁最先提出来的?虽然暂无定论,但至少有三个人对实行独生子女政策起到了推动作用。
马寅初,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出生于1882年6月,逝于1982年5月。1951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60年1月,因发表《新人口论》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
1979年9月平反后担任北大名誉校长,人口学会名誉会长,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马寅初《新人口论》基本观点是,中国人口繁殖太快,人口多,资金少,影响工业化的进程,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控制人口。
马寅初提出控制人口的有效办法是:第一步要依靠普遍宣传,破除“多子多福”的陈旧观念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思想;第二步实行晚婚,女二十三岁,男子二十五岁结婚比较合适;第三步要有行政措施,国家理应有干涉生育、控制人口之权,生两个孩子有奖,生三个孩子要征税,生四个孩子征重税。
可以说马寅初的新人口理论,对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形成及后来的独生子女政策影响是很大的。
值得一提的是,马寅初曾与伟人有一段风趣的谈话,马寅初跟伟人说:“中国人口太多是因为农村晚上没有电!”。伟人回答:“你马寅初生了七个子女,是不是你家晚上也没有电啊?”马寅初顿时满面通红,无言以对。
邬沧萍,1922年9月24日生,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口学、老年学的开拓者与奠基者。
1951年从美国留学归国后,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等校教授统计学、人口学和老年学并从事研究工作。
1971年起开始专门从事人口学教学和研究,先后参与筹建人口研究所、《人口研究》杂志、人口学系、老年学研究所,曾任所长和系、所、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等。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1979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邬沧萍与刘铮合写的一篇文章《人口非控制不行》。在这篇文章中,他们提出了振聋发聩的结论:“不控制人口的增长,就不能促进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这篇文章有着“新中国第一篇人口学理论文章”之称。
1980年,《人口研究》在第3期公开刊登了由邬沧萍、刘铮和林富德联合发表的《对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五点建议》。在五点建议中,“大力提倡禁止三胎,提倡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的观点,成为后来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中推行独生子女政策的“雏形”。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邬沧萍还在报告中超前提出“提倡一胎不能持之过久”的观点:“杜绝三胎,大力提倡一胎,虽然是我国目前能把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地降下来的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但绝不能持之过久,因为有半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半数家庭也只有两个孩子,在21世纪初就会出现人口老化。
田雪原,出生于1938年8月,人口经济学专家,原中国社科院人口所所长。现任中国社科院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老年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长期从事人口理论、人口发展战略、家庭经济与生育、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
作为计划生育政策最初提出者之一被外界称为“计划生育之父”。
田雪原曾发表替马寅初翻案的文章,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田雪原认为,中国人口太多,劳动力过剩,解决不了就业、穿衣吃饭、发展等问题。50到70年代,吃饭要粮票,买东西要工业券,短缺经济,过剩人口。就业也是,不能满足充分就业。干部下放劳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们是反着历史发展运动。 现代化要工业发达,所以一方面要发展经济,另一方面要控制人口增长。因此,当年马寅初提出新人口论是符合实际的。
1980年召开了五次人口座谈会,田雪原负责座谈会汇报材料的撰写工作。
田雪原表示有关部门在决策时也考虑到了独生子女政策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就是会不会引起智商下降、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衡?会不会出现四二一家庭结构?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关键问题在于提倡生育一个孩子既非权宜之计,也非永久之计,而是有一定时间。
从现在来看,恢复二胎、三胎的生育政策稍迟了些,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衡,劳动力不足等问题,现在已经显现的很突出了。
马寅初 自己生了十几个孩子,讽刺啊
难怪,都是留美高级人才,提出一对夫妻生一个孩子就不奇怪了[墨镜]
砖家
小朋友问:你这么穷还生那么多,怎么想的?
为什么不提出不生子女政策了?这样不就早控制住了
以前多子多福,到只生一个,感觉就像高速行驶的火车突然刹车一样。肯定带来一些问题,应该一家生两个。
现在说谁提的,还不如说现在该怎么办
个个都生男的,我看你怎么传宗接代
独生子女这个政策,虽然不好,但是在当时没错,毕竟当初人口大爆发,一家最少三四个,6个都普遍。
砖家家里没电[笑着哭]
挺好,女人少受罪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