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秋日的梧桐”写入诗中有多美?第一句已如此动人,脍炙人口了

轻烟说育儿 2023-08-15 09:20:04

将“秋日的梧桐”写入诗中有多美?第一句已如此动人,脍炙人口了!

在所有的树木中,梧桐怕是最具有诗意的一种树了。

因为梧桐一到秋天就落叶,给人以肃杀之感,因此我国古典诗词中又给梧桐赋予了悲秋愁情。

古人素有悲秋情结,而梧桐是典型的落叶乔木,风吹桐叶,雨滴梧桐,肃杀凄清。

诗人触景伤怀,不由愁情顿生,故而梧桐成了古代文人寄寓悲秋愁情的意象。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梧桐意象频现,常常和秋风秋雨组合在一起,或倾诉愁思,或尽情伤怀,那充满诗意的美感即使在千年之后,也依旧不会褪色。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清秋的森森庭院里,梧桐萧然独立,落叶飘零,白衣的李后主一脸忧伤与落寞。

那意境很凄美很浪漫,细细玩味之下,让人的神思很是恍惚了一阵子。

这里,词人用如钩的残月渲染了一种凄惨、暗淡的意境,烘托他国破家亡的悲伤心情。

那冷冷的月光,既照见了愁人“无言独上西楼”,也照见了失去的“三千里地山河”。

这一切在冰凉澄澈的月光下失去了任何遮掩,不容人不正视这严酷的现实人生。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聲声是别离。”

——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室内一片荧荧,明灭闪烁之间,油灯将尽,暗红的灯光映照于画屏帏幕上,夜深微凉。

此时的雨滴打在梧桐叶上,声声催人,每一个声响仿佛敲响别离的记忆,时刻提醒不可忘却。

时光飞逝如同点滴梧桐,人却无力可改变,徒劳惆怅落满园。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梧桐更佳音。”

——曾几《大雨苗苏,喜而有作》

曾几,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

这两句一虚一实,出句想象稻田得雨后一片生机勃勃的丰收景象,对句实写自己彻夜不眠,听着雨打梧桐的声音,不仅不觉得凄凉,反倒觉得没有比此更美妙的音乐了。

在传统的诗词里,秋雨梧桐,一向用来抒发离愁别绪,而曾几在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喜雨之情溢于言表。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孟浩然《句》

这年的中秋,孟浩然应邀参加了一些文人学士举办的赏月吟诗会。当孟浩然念出“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在座的文人、名士都赞颂这句诗清绝秀丽,集体放下笔不再续联。

微云、河汉、疏雨、梧桐虽为平常意象,一经孟浩然鬼斧神工的组织,便有力凸显了秋夜的静谧和幽邃。

这两句在当时和后世,都被公认为五言诗的极致。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这里,将喜景与悲景同时呈现,让人觉得诗意摇曳诗韵缤纷的同时,又体尝到情致的缠绵和情意的跌宕,而那由梧桐雨催生的萧索、低落情绪便更加凸显、衬映出来了。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

细细的秋风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吹过,片片梧桐飘叶而坠,它们仿佛也理解词人此刻平淡、幽静的心态,悠闲而有节奏地依次飘落。

以“细细”形容秋风,完全洗净了以往诗人笔下萧瑟、悲凉的感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静的状态。

“叶叶”连用,则赋予了梧桐落叶一种节奏感,一种从容不迫的次序感。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丈夫去世后,独守空房的李清照遭受国破家亡的痛苦。

因此,女词人独立窗前,雨打梧桐,声声听来格外凄凉,孤独无助的她深切地怀念着亡夫。

这阴阳相隔的思念,直令人哀痛欲绝,愁苦终日。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这首词是写一位闺中少妇因与情郎离别,秋夜独守空房难以入眠的极度痛苦之情,笔调缠绵,感人至深。

秋日的夜晚,细雨绵绵,妇人独守空房,孤灯残照,她思念远方的爱人,郁闷忧伤,面容憔悴,彻夜难眠。

红烛彻夜燃烧,不断滴淌的烛泪就像思妇悲伤的泪水。

夜长,雨更长,梧桐树叶纷纷凋落,淅淅沥沥的秋雨滴在石阶上,更无情地打在思妇的心上。

如果您觉得今天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关注、点赞、收藏!

2 阅读:309

轻烟说育儿

简介:读懂孩子,从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