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进行朝鲜战争系列节目。
在上一讲中,我们讲述了苏联在朝鲜战争中对中朝联军的军事援助情况。在朝鲜战争期间,苏联空军的米格-15战机在鸭绿江南岸制造了一块名为“米格走廊”的空中区域,苏联也用苏式武器大量武装志愿军军、并让志愿军军通过朝鲜战争完成了军队的全面苏械化。更为值得注意的,则是苏联在停战谈判问题上所采取的态度。事实上,在1953年3月之前,斯大林身体健康还没亮红灯的时候,社会主义阵营一直尝试着将朝鲜战争持续进行下去,因此导致朝鲜战争难以停止下来。直到斯大林过世,相关情况才终于为之一变。在讲述历史之前,我们还是先从一个历史细节开始说起吧。
1953年4月26日,在朝鲜战争停战谈判破裂了半年多的时候,板门店的停战谈判会场又一次热闹了起来。由联合国军首席谈判代表、美国将领哈里森率领的联合国军代表团,与社会主义阵营首席谈判代表、朝鲜高级将领南日率领的共产阵营代表团,再一次隔谈判桌而坐,开始了新一轮的谈判。这一次,联合国军代表团的五人中,仍然是包括四名美军将领和一名韩军将领。社会主义阵营代表团的五人中,则是包括三名朝鲜将领和两名中国军官。令人感到相当纠结的是,半年前,双方就曾经因为战俘问题争得不可开交,最终导致了谈判的破裂,以及新一轮的血腥山地战。然而,到了这个时候,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半年前的原点。唯一不同的是,那个一直在遥远的莫斯科支持中朝联军的斯大林,在这时突然过世。而正是由于斯大林的意外离世,朝鲜战争停战谈判也得以意外的重新进行了下去,并迈向了停战。今天的这一讲,我们就要讲述相应的历史过程。
斯大林过世与苏联外交政策的转轨如上一讲所述,1953年3月5日,苏联领袖斯大林一病不起。在这之前的1952年7月,面对希望战争停止的金日成的询问,斯大林选择了站在中国这边,使得朝鲜战争持续进行了下去。然而,在斯大林过世后,新成立的以马林科夫为首的苏共中央开始收拾斯大林留下的外交摊子,决定在国际政策上采取一系列缓和的措施。因此,马林科夫在3月11日发表讲话,表示:“没有不能用和平方式解决的问题。”3月19日,苏联部长会议又就迟迟没有进展的战俘问题向中、朝方面发去通报,表示:
“苏联政府注意到前一时期朝鲜事件发展全过程,全面研究了当前情况下朝鲜战争的问题。苏联政府由此得出结论,在这个问题上,如果继续执行迄今为止推行的路线,如果不对这一路线做一些符合当前政治特点和出自我们三国人民最深远利益的改变,那是不正确的。苏中朝三国人民关心世界和平的巩固,一直在寻找尽可能快地结束朝鲜战争的可行途径。”在此之前,朝鲜战争停战谈判破裂的直接原因,是联合国军与社会主义阵营在战俘问题上存在着无法调和的分歧。联合国军方面认为,对于被联合国军俘获的朝鲜战俘,应该采取遵照他们个人意愿的“自愿遣返”原则进行遣返,从而保障那些很可能在被遣返回朝鲜后遭到轮番审查的战俘的安全。然而,社会主义阵营方面则一直坚持将这些战俘全部遣返回原地的原则,毫不退让。朝鲜这样做的原因,与一个相当全面的考虑:如果答应联合国军提出的“自愿遣返”原则,那么就会有相当数量的战俘不愿意回到朝鲜。因此,在看似最容易解决的战俘问题上,社会主义阵营的停战谈判代表绝不愿意做出妥协,竟使得这一问题成为了停战的绊脚石,并导致了谈判在1952年10月的中止。朝鲜的停战谈判代表之所以能在战俘问题上不松口,当然与斯大林在后面的支持也有些关系。然而,随着斯大林过世后苏联外交政策的转轨,新的苏共中央也开始通报中朝,苏联准备在朝鲜战争战俘问题上进行妥协。1953年3月19日,苏联部长会议要求联合国大会苏联代表团与波兰代表团修改波兰准备提出的决议草案。在这份草案中,有关解决朝鲜战争问题的部分本来表示要求联合国军“让所有的战俘返回祖国”,苏联方面则要求将它改成“立即恢复双边停战谈判,既着力于全力就交换伤病战俘问题达成协定,也着眼于全力就整个战俘问题达成协定,从而全力消除妨碍朝鲜战争结束的障碍。”(《苏联部长会议关于战俘遣返问题给各方发出指示的决议(1953年3月19日)》,载沈志华编:《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下册)在这之前,国际红十字会执行委员会曾在1952年12月不顾苏联的反对、通过了一项决议,表示希望敦促朝鲜战争交战双方为了表示友好,应该立即释放伤、病战俘。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也表示建议进行这样的交换,他的提议在1953年2月22日得到了华盛顿方面的批准。(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第六十一章《中立国介入》)对此,苏联部长会议在1953年3月19日批准苏联政府致信中朝两国,信中表示“需请金日成和彭德怀对克拉克将军2月22日就交换伤病战俘问题打出的呼吁给予肯定的回答”,并建议在金日成和彭德怀做出“肯定的回答”后,中国方面应该发表声明,表达“对待交换伤病战俘建议的积极态度,同时指出积极解决整个战俘问题,从而保证朝鲜停战和缔结和约的时刻已经来到”。信中还表示,在这之后,平壤方面应该跟着发表声明,表示对中国声明的正确性给予“充分支持”。这封信还保证,在中朝发表声明之后,苏联外交部会做出“完全支持北京和平壤的表态”,而联合国大会的苏联代表团也会尽力推动新的朝鲜战争问题政策。(《苏联部长会议关于战俘遣返问题给各方发出指示的决议(1953年3月19日)》,载沈志华编:《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下册)早就有意停战的朝鲜方面对苏联的建议表达了支持,此时我们中国也不想打了,自然顺水推舟。3月28日,金日成和彭德怀首先表示接受联合国军方面关于交换伤、病战俘的提议。3月30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除了重申金日成和彭德怀在两天前的言论之外,表示为了实现停战,中、朝方面已不再坚持战俘的“全部遣返”。4月1日,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发表声明,表示朝鲜战争交战双方应该“不仅交换病伤战俘,而且双方恢复谈判,通盘解决遣返战俘的问题,以缔结停战协定和结束朝鲜战争。”(沈志华:《1953年朝鲜停战:中苏领导人的政治考虑》)这样,停战谈判就迅速地恢复了。对于社会主义阵营突然之间出现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美国方面在冷战期间因为无法接触到苏联档案,一直对此感到迷惑不解,曾在战史著作中表示“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谁也说不清是不是这件事才使社会主义阵营的不妥协立场突然化解的。”(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停战谈判迅速进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迅速恢复了接触。1953年4月20日,双方首先在板门店开始了被称为“小交换”的交换伤、病战俘工作。4月26日,双方停战谈判代表在板门店恢复了停战谈判。到5月3日,“小交换”基本完成,联合国军方面遣返了5194名朝鲜战俘、1034名中国战俘和446名被俘平民,社会主义阵营方面则遣返了471名韩国战俘、149名美国战俘、32名英国战俘、15名土耳其战俘和17名其他国家的战俘。上图:1953年4月11日,朝鲜战争交战双方联络人员签署关于交换战俘的协议。不过,在选择监督战俘交换的中立国的问题上,双方谈判代表陷入了争论。但这些争论的激烈程度和此前在战俘遣返问题上的原则性冲突相比,已经显得相当温和了。联合国军方面认为,应该由瑞士担任监督战俘交换的中立国。中方则提出,希望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四个亚洲国家履行中立国职能。5月7日,中方谈判代表进行了让步,表示可以成立由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瑞典、瑞士、印度这五个国家组成的“中立国家遣返委员会”。对于中方的这种让步,华盛顿方面认为它“为谈判出一个可接受的停战协定提供了基础。”(沃尔特·G.赫姆斯:《停战谈判的帐篷和战斗前线》)这样一来,双方就在谈判桌上出现了更多的共识。到这时为止,双方在停战谈判中仍然存在的分歧已经是一些相对枝节的问题,包括应由哪些中立国派出军队监督战俘遣返,以及不愿被遣返的战俘应在被扣留多少天后释放的问题。
上图:满浦津的遣返战俘接收点。对于前者,社会主义阵营方面希望各中立国都能派出军队进行监督,这样在当时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就能派出军队,从而对中朝形成更有利的局面。至于联合国军方面,则坚持各中立国只有印度可以派出军队。至于不希望被遣返的战俘应在被扣留多少天后释放的问题,中朝方面当然是希望这个时限可以变得更长,联合国军方面则是希望这个时限可以短一些。尽管有这些争论,且有的时候谈判桌上还会出现激烈的唇枪舌剑,但这时双方在谈判桌上的共识已经远远多于分歧,停战协定的签署已经不再只是一个空中楼阁。然而,令人意外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对于双方正在进行的这种进展迅速的停战谈判,有强烈民族精神的韩国总统李承晚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为了表明这种反对,李承晚采取了自己的行动,从而使得局势又变得复杂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