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喝!千万别喝!严重可致死!已查封多家店铺

伍科普 2025-04-01 11:19:05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关于加强“网红食品”监管的通知》. 2023年发布.

2.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中国成年人含糖饮料摄入现状及其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分析》, 2022年 第26卷 第5期.

3. 中国疾控中心. 《儿童饮料摄入与健康风险评估研究》. 2023年发布.

说起“饮料”,你会想到什么?是冰凉的可乐、甜腻的奶茶,还是街头小店里五花八门的健康养生茶?这些看起来无害、甚至带着“养生”光环的饮品,正在悄悄地把一部分人拖进深渊。

有人喝了一杯,直接进了ICU;有老人喝了几口,突然意识模糊、口角歪斜;更有孩子因为常喝某些“网红饮料”,肾功能出现了不可逆的损伤。

听起来像故事,但它们都是真实发生的案例。

2024年年底,某地市场监管部门查封了十几家销售“三无饮品”的店铺。这些饮品外包装五彩斑斓、宣称“排毒养颜”、“清肠减肥”、“增强免疫力”,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和老年人购买。

可一检测,重金属超标、防腐剂滥用、非法添加物……问题一个比一个吓人。有的饮料甚至检出“西布曲明”——一种早已被国家明令禁止的减肥药成分。

这玩意儿,吃下去轻则心悸、失眠,重则心律失常、猝死。

别以为这是个例。

就在几年前,广州市一位年仅32岁的女性在健身房晕倒,送医抢救无效身亡。调查发现,她长期服用一种“代餐饮料”,标榜“纯天然,无副作用”,却含有违禁药物。

尸检报告显示心脏肥大、肝功能衰竭,医生摇头叹息:这不是健康饮食,这是慢性自杀。

人们为什么愿意相信这些“神奇饮料”?答案其实很简单:焦虑。

怕胖、怕老、怕生病,怕身边的人更健康、更漂亮、更有活力。饮料成了现代人焦虑的出口。

可问题是,这些饮料根本不是药,却偏偏起着“药物”的副作用。最离谱的是,有的商家为了让顾客“喝了有效果”,在饮品中添加利尿剂、泻药,甚至激素。

一喝下去,人确实瘦了,但身体已经在悄悄崩溃。

饮料市场的混乱,不是一天造成的。早在2010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发布过通告,警示公众警惕“非法添加”的健康饮品。

可市场总有“聪明人”绕过监管,用微量添加、换名称等手段蒙混过关。而消费者,大多看不懂配料表,甚至根本不看。

一个“低糖”、“无糖”、“0脂肪”的标签,就足以让人卸下防备。

这其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草本饮料”。听起来像是中药改良版,实际上问题最多。

比如“排毒养颜茶”,90%的配方中都含有番泻叶。番泻叶是一种强刺激性泻药,长期饮用会导致电解质紊乱、肠道黑变、胃肠功能紊乱,甚至形成药物依赖。

很多女性为了“清肠”,每天一杯,结果半年后出现严重便秘、腹痛、脱发等症状。

儿童饮品更是一大雷区。你以为的“儿童营养奶”可能根本不含奶,而是用植脂末、香精调配而成;“果汁饮料”果汁含量不到10%,其余全是水和糖。

2023年,中国疾控中心发布了一项儿童饮料摄入调查,数据显示:10岁以下儿童每日摄入的糖分中,约45%来自于饮料。长期高糖摄入直接关联肥胖、糖尿病、龋齿、注意力障碍等问题。

最可怕的是,孩子的味觉一旦被“甜”占据,未来很难再喜欢自然的食物。

是糖的问题,还有“防腐剂超标”。某款在短视频平台爆火的“自制鲜榨果饮”,号称无添加、纯天然,可实验室检测发现其中含有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的总量超出国家限值200%以上。

这类防腐剂在长期高剂量摄入的情况下,可能影响肝肾功能,诱发过敏反应,甚至加重哮喘。

还有一类饮料正在悄悄“偷走”你的健康——能量饮料。

很多人为了熬夜、学习、加班、打游戏,习惯性来一罐“提神饮”。殊不知,这些饮料中的咖啡因含量常常高达200mg/瓶,相当于两三杯浓咖啡。

过量摄入咖啡因与心律失常、高血压、焦虑、甚至猝死密切相关。

2022年,浙江一所高校的学生小李在期末考试期间每天三罐能量饮料配速效记忆药,最后因心脏骤停倒在图书馆。医生表示:“这是一个典型的‘自我透支式’饮食行为,心脏根本承受不住。

”更讽刺的是,他喝的那款饮料,包装上写着“健康提神”。

很多人以为“喝点没事”,其实身体是会记账的。

哪怕你今天没事,长期下去,代谢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都会出问题。医学研究表明:长期摄入含有非法添加剂的饮品,会显著增加患慢性肝病、肾病及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特别是隐匿性添加——你以为的“新陈代谢加快”,可能是肾上腺素飙升带来的假象。

那到底该怎么喝,才能保命不踩雷?认准正规品牌和生产厂家,别贪便宜、别盲目跟风。

有些“手工饮”、“自制饮料”根本没有QS认证,也没有任何检测报告,出了事根本没人承担责任。

看懂配料表。配料表中成分越简单,排名越前的东西越多,说明含量越高。

如果前三位全是水、白砂糖、果葡糖浆,那这饮料就等于一杯糖水。别被“无糖”两个字骗了,有的“无糖”是没有蔗糖,但加了阿斯巴甜、安赛蜜、甜蜜素等人工甜味剂。

虽然这些添加剂在许可范围内是安全的,但长期高频摄入是否有健康风险,目前仍存在争议。

第三,别把饮料当水喝。真正的健康饮品应该是辅助的、偶尔的,而不是每天必备的。

成年人推荐每日糖摄入量不超过25克,也就是大概6块方糖。一瓶普通甜饮料就足以超标。

多喝水、喝白茶、喝淡绿茶、喝无糖豆浆,才是更稳妥的选择。

不要迷信“排毒”这件事。

人体有自己的解毒系统——肝脏和肾脏。所谓“排毒饮品”,大多是营销话术。

真正的排毒,从来不是靠喝一杯饮料,而是靠每一次良好的饮食、睡眠和运动。

值得一提的是,一项发表于《中华疾病控制杂志》的研究指出:饮料摄入频率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每周饮用含糖饮料超过4次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比非饮用者高出约27%。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打实的流行病学数据。

很多人喝的是希望,却不知喝下的是毒药。身体的账,迟早要还。

再甜的饮料,也换不来一个健康的身体。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