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盘古“开天辟地”之后,他的后裔诸神相继完成了创世所需的任务,我国历史也走进了“三皇五帝”时期,那么“三皇”究竟是哪三皇?“五帝”又是哪五帝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关于“三皇五帝”的故事!

在道教当中更是将“三皇五帝”视为神灵,用各种各样美好的传说,来宣扬他们当年的伟大贡献。
“三皇五帝”共有八位,“三皇”原指“远古三皇”,为上古时代的前期,而“五帝”原指“五方上帝”,为上古时期的后期。
其实“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帝王,他们指的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
“皇”的本义是表示能够掌握制造或使用火种的人,寓意为最高统帅的意思。
而“帝”的本义是指主宰世间万物的神,象征着地位最高的天神。
秦始皇发明了“皇帝”的称呼;
其实在秦始皇之前,并没有“皇帝”的这个称呼,人们对一个国家君主的称呼往往是“王”,或是“公”,或是“候”啥的。
当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认为自己的功劳巨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可以说是功盖“五帝”、德兼“三皇”。
因此便将三皇之“皇”、五帝之“帝”这两个称呼结合在一起,组成了“皇帝”二字,这便是“皇帝”这一称谓的由来。
说白了,也是秦始皇首先发明了“皇帝”这个称号,他也被世人称为“始皇帝”。
“三皇五帝”指的是哪“三皇”、哪“五帝”?长久以来,不同史学家对“三皇五帝”的概念,一直存在着各种歧意,那么“三皇五帝”究竟是谁?众说纷纭!
关于“三皇”和“五帝”的说法和定义也各不相同,“三皇”有六种说法,而“五帝”也有五种说法,接下来就分别给大家讲讲:
一、首先说说“三皇”;
“三皇”按照不同的史书记载,有多种不同的说法,经过笔者整理共有六种说法,共涉及到十一位人物,分别为:
天皇、地皇、泰皇、人皇、伏羲、女娲、神农、祝融、共工、燧人、黄帝。
第一种说法:天皇、地皇、泰皇;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这种说法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让丞相王绾和廷尉李斯等人一起商量,应该给他起一个什么样尊贵的称号?
于是李斯等人建议秦王采用“泰皇”的头衔,但秦始皇对此称号并不满意。
他只采用一个“皇”字,因有“三皇五帝”之说,便在“皇”字后面加了一个“帝”字,因此就创造出了“皇帝”称号。
第二种说法:燧人、伏羲、神农;
这种说法来自文学派开山祖师西汉伏胜所著的《尚书大传》,其中将燧人、伏羲、神农列为“三皇”。
据说伏胜原为秦国博士,他是伏羲的后裔,这本书是他的弟子根据他对《尚书》的解释,编辑而成了《尚书大传》,相当于《尚书》的注解。
第三种说法:伏羲、女娲、神农;这种说法出自汉代无名氏之作《春秋运斗枢》和《吕氏春秋》。
众所周知,《吕氏春秋》所记载的“三皇”中:伏羲负责造神,女娲负责造人,而神农负责造兽。
在古代传说中,伏羲和女娲是一对夫妻,也是人类再生的先祖。
而神农就是“炎帝”,他是我国远古时期的“太阳神”,也是我国农业和医学的开山鼻祖。
“三皇”都不是人形,伏羲和女娲被描述成蛇身人首,而神农则是人身牛首,三者的形象更接近于神。
第四种说法:伏羲、神农、黄帝;这种说法来自南宋学者、教育家、政治家王应麟的《三字经》记载:
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
文中的“羲农”就是前面讲到的伏羲和神农,而“黄帝”就是炎黄子孙中的“黄”,他也被尊为“人文始祖”。
在《三字经》中记载的“三皇”是:伏羲、神农、黄帝。
自伏羲氏、神农氏再到黄帝,以这“三皇”为代表的上古时期,被称为“居上世”。
第五种说法:天皇、地皇、人皇;这种说法出自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标注的《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记载:
天皇、地皇、人皇。
《太平御览》这本书就像百科全书一样,包罗古今万象,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在此书中记载了“三皇”为天皇、地皇和人皇。
而“人皇”就是《史记》中“泰皇”,也就是“秦皇”。
第六种说法:伏羲、神农、祝融;
这种说法出自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的经学著作《白虎通义》:
三皇者,何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
这本《白虎通义》中记载的“三皇”是:伏羲、神农、祝融。
公元79年,汉章帝在洛阳城北宫白虎观召开会议,参会的有太常、将、大夫、博士等数十位名士,会议专门讨论五经同异经学的不同见解。
最终由汉章帝亲自裁决:会议的讨论成果由班固写成《白虎通义》一书,简称为《白虎通》。
那么“三皇”有这么多种说法,到底哪一种说法更为精准呢?综上各种史书记载来看,“三皇”可能性最大的就是:燧人、伏羲、神农。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因为这种说法源自《尚书大传》,而《尚书大传》为《尚书》的传文。
《尚书》是我国儒家经典“五经”之一,是历代儒家研习的基本书籍,也被称之为《书》或《书经》。
《尚书》的作者是先秦诸子,给大家解释一下“先秦诸子”是啥意思?
“先秦诸子”指的是我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
由此可见《尚书》的真实性与可信度,而《尚书大传》源自《尚书》,很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其中许多内容都被其它史书所引用,

在这里说个题外话,大家知道吗?《上海复旦大学》校名“复旦”二字就取自《尚书大传》。
该书以道德标准为核心,提出了“以仁为本”的德治观,并以“贤人共治”为其人才保障。
另外此书中还包含着重民、爱民等观念,以及经学、史学的史料等等。
《尚书大传》语言通俗易懂,使得人们从中能够充分了解上古之事,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
在这“三皇”中,燧人发明了取火,使得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伏羲创造了人类和华夏龙图腾;而神农发明了医药和农业。
这三个人对远古人类历史贡献中最为巨大,无可比拟。
据《尚书大传》记载:
燧人以火纪,火太阳,故托燧皇于天;伏羲以人事记,故托羲皇于人;神农悉地力,种谷蔬,故托农皇于地。
因此受《尚书大传》的影响,绝大部分史学家也就都倾向于:燧人、伏羲、神农才是“三皇”的最佳组合。
二、接下来讲讲“五帝”;在历史上关于“五帝”的记载,要比神话时代“三皇”版本的众说纷纭要翔实许多。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认为,“五帝”的传说要比“三皇”可靠很多。
因此其所著《史记》的开篇就是《五帝本纪》,而根本就没有《三皇本纪》之说。
“五帝”之说形成于周、秦时期,经过笔者整理,共有五种说法,但这些说法也貌似各有其理,涉及到了十一位人物,分别为: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太昊、炎帝、少昊、庖牺、神农。
第一种说法: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
这种说法出自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中的首篇《五帝本纪》和西汉礼学家戴德编写的《大戴礼记》。
《五帝本纪》记载的是远古传说中被后人尊为帝王的五个部落联盟首领:黄帝 、 颛顼 、帝喾、尧、舜的事迹。
《大戴礼记》记述的是从战国到汉代儒家学派的言论,是研究中国早期儒学的基本资料,它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不可低估。
第二种说法: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这种说法来自秦国丞相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也叫《吕览》。
吕不韦认为《吕氏春秋》是一部杰作,他十分看重此书,曾夸下海口说:“这是一部包揽囊括了‘天地、万物和古今”’的奇书。”
《吕氏春秋》这部书尊崇道家,充分肯定了老子顺应客观的道家思想。
同时也融合了儒、墨、法、兵等众家之长,形成了包括政、经、哲、道、军等各方面的理论体系。
吕不韦为了宣传该书,请人把全书抄下,悬挂在咸阳的城门,并许下承诺:“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千金。”
当这个消息传开之后,人们便蜂拥前往,也包括各诸侯国的宾客名士,但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
可见吕不韦对《吕氏春秋》这部书的肯信程度。

再说句题外话:大家都熟知的“刻舟求剑”的这个故事就是出自《吕氏春秋》。
在吕不韦的这部《吕氏春秋》中,认为“五帝”分别是: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第三种说法: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
这种说法来自于北宋著名的史学和藏书家刘恕编写的《资治通鉴外纪》。
它是一本史书,是按照《资治通鉴》的题材,补充完善了其中所缺的周威烈王姬午时期之前的史实资料。
此书所记内容均采自《史传》、《经书》、《诸子百家之说》等二百余种,但绝不记录荒唐之事件,更不用虚幻缥缈的言语来描写,其中所记录的上古之事,也是可以相信的。
这本《资治通鉴外纪》中认为的五帝就是: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
第四种说法:庖牺、神农、黄帝、尧、舜;
这种说法来自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了战国时期的政治主张和策略主张,以及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它也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室。
此书善于阐明道理,文中描写运用了寓言和比喻,语言生动丰富,但书中所记的一些史实和说辞也不可尽信。
《战国策》中记录的“五帝”是:庖牺、神农、黄帝、尧、舜。
第五种说法: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这种说法来自《尚书序》,是汉武帝时期谏大夫、临淮太守孔安国为《尚书》作的序。
孔安国隐居在潜山县的大山中,修道志坚,经常习练运、闭气功,服用自炼铅丹,他活到三百岁时,面容还像儿童般娇嫩。
孔安国在儒家经学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他认为的“五帝”是: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那么“五帝”也有这么多种说法,到底哪一种说法才是最靠谱的呢?“五帝”作为开创历史的五位始祖,结合史实论证,以及帝王的名声和对华夏作出的贡献来选择。
笔者认为《大戴礼记》和《史记》中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的说法比较靠谱。
因为《大戴礼记》和《史记》中的“五帝”全部出自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集团,这也是经过众儒家“认证”的统一版本。
而且在之后的史籍中,也皆承用此种说法,世人也认为这种说法最为靠谱,于是这一“五帝”之说,便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结语:在我国华夏文明的古史传说中,“三皇五帝”的故事广为流传,虽然是神话故事,但也铺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华夏文化。
后世对“三皇”和“五帝”的争论非常多,但其实我们只要仔细观察,他们之间还是有些区别的。
比如:“三皇”身上神的属性要大于人,而且大多都是神话故事,虽然有过记载,但更多的都是人们想像出来的。
而“五帝”身上人的属性大于神属性,并且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文字的发明,大多事迹也都是有着真实历史记载的。
尽管“三皇五帝”仅见于古史传说,但这些古代神话传说,却深深的印证:人类社会的最初文明,也是经过艰苦卓绝的劳动和斗争而创造出来的。
《郑重声明:笔者全部作品已开启全网维权,未经笔者允许,如有侵权、搬运、盗用者,请立即停止使用,否则必将采取法律措施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