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导体产业与军事应用中被誉为“新兴基石”与“万能强化剂”的锑与锗,近期成为了中国反击西方施压的新利器,此举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
当中国宣布对包括锑、锗在内的关键材料实施出口管制后,为何德国企业如汉高般焦急求援?
谁有可能成为缓解局势的“新默克尔”?
中德之间为何应避免成为对手?
面对美国在高科技与人工智能领域对中国实施的更为严苛的出口限制,中国迅速作出反应,宣布了对镓、锗、锑及超硬材料等两用物品向美国的出口限制政策。
这一举措立即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凸显出中国反击的精准与有效,直击其经济命脉。
随后,波及效应显现,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的领头羊,其消费品与化工巨头汉高因无法获取中国供应的锑锗原材料,不得不暂停相关产品线供应,公开表示正焦急等待中国政策的“转机”,以期恢复这些战略资源的进口。
中国作为全球镓、锑等关键矿产的主要供应国,其出口管制措施直接推高了国际市场上这些资源的价格。
特别是锑,其价格飙升了惊人的230%,达到每吨3.8万美元;而镓的价格在今年上半年也已上涨40%,市场供不应求,一克难求。
这一系列数据不仅揭示了西方试图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的失败,也反映出中国在产业链中的关键地位。
西方的“脱钩”论调,在现实的反制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甚至略显讽刺。
德国当前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其政府外交政策选择的结果。
历史上,德国在默克尔的领导下,曾是中国在欧盟中的重要合作伙伴,奉行平衡外交。
然而,“交通灯”联合政府上台后,转向亲美立场,导致中德关系紧张,经贸合作受阻,德国经济因此承受重压。
德意志联邦银行的专家团队在联合研究报告中指出,强行与中国脱钩已对德国经济,尤其是工业部门造成了深远且不可逆的伤害,使德国经济面临着“欧洲病夫”的风险,引发了民众的大规模不满,今年初国会大厦前的15万抗议者便是明证。
对于德国而言,要想摆脱当前的经济困境,调整对华政策,与美国保持适当距离,无疑是明智之举。
但现实是,朔尔茨政府的亲美立场根深蒂固,改变非一朝一夕之功。
因此,德国急需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如同昔日的默克尔一样,引领国家走出困境。
此时,德国选择党推出的总理候选人魏德尔,进入了公众视野。
魏德尔,这位45岁的女性政治家,因其鲜明的政治风格和对中国深入了解的背景,被一些观察家视为“默克尔的接班人”。
她坚决反对朔尔茨政府的“对华去风险”策略,认为这无异于为美国的地缘政治野心服务。
魏德尔主张,改善与中俄的关系,才是德国经济复苏的关键。
然而,她的政治道路并不平坦,选择党因主张亲中俄而遭到主流政党的排斥。
魏德尔要成为德国的“新默克尔”,还需跨越重重障碍,赢得议会其他党派的支持,这无疑是她通往总理宝座的最大挑战。
综上所述,锑与锗的出口管制不仅是中国对美国技术封锁的反击,也成为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
德国在这场博弈中的处境,反映了其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的复杂性。
而魏德尔的出现,则为德国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转机,但能否成为现实,还需时间与实践的检验。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观察者网、环球时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