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 年 6 月 10 日清晨 7 时 20 分,英国航空 BAC1 - 11 客机在引擎的轰鸣声中平稳飞行。机长蒂姆·兰开斯特解开安全带,脸上带着轻松的微笑,准备享用早餐。这看似平常的一刻,谁也不会想到,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正悄然降临。
原来,6 天前维修人员在更换挡风玻璃时,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本应使用直径 3.3 毫米的标准螺丝,却鬼使神差地错配了 3 毫米的替代品。这仅仅 0.3 毫米的误差,肉眼几乎难以分辨,却如同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即将引发人类航空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幕。
由Discovery(发现频道)实施的事故重建照片
7 时 33 分,飞机攀升至 5300 米高空。“砰!”一声巨响打破了机舱内的平静,左前挡风玻璃如同炮弹一般射向天际。刹那间,零下 17℃的极寒气流以 390 公里的时速,如汹涌的潮水般灌入驾驶舱。强大的吸力让毫无防备的机长蒂姆·兰开斯特瞬间被吸出窗外!
风挡玻璃爆裂的那一瞬间,极寒气流以更快的时速 500 公里呼啸而入。兰卡斯特机长感觉自己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巨手狠狠拖拽,整个人从座椅上腾空而起。生死之际,他的双腿奇迹般地卡在了方向舵踏板上,身体在机身外形成了一座诡异的人体拱桥。
驾驶舱瞬间变成了一个“风洞实验室”,狂风怒号,情况万分危急。然而,就在这绝境之中,各机组人员挺身而出,用他们的勇气和智慧构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
空乘奥格登迅速反应过来,他将七条安全带紧紧缠绕在腰间,毫不犹豫地抓住了机长的腿,防止他被完全吸出窗外。那狂暴的气流如同猛兽一般,冲击力相当于四名成年男性的体重,但奥格登没有退缩,他的眼神坚定而决绝,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不能让机长被吹走!
副驾驶艾奇森的右眼被玻璃碎片划伤,鲜血直流,模糊了视线。但他顾不上自己的伤痛,在膝盖上艰难地勾画着降落轨迹。
而悬吊在机身外的兰卡斯特机长,尽管身体已经被冻僵,手指也几乎失去了知觉,但他依然凭借着顽强的意志,用冻僵的指节一下又一下地敲击着机身,用摩尔斯电码传递着关键的高度参数。每一次敲击,都仿佛是在与死神进行一场无声的较量。
缺失两个窗户的英国航空BAC 1-11型客机驾驶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每一秒都充满了煎熬。他们在生死边缘相互扶持,心跳与飞机的命运紧紧相连。终于,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飞机逐渐平稳下降。
当起落架在南安普顿机场 02 跑道擦出火星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监控镜头捕捉到了一个惊人的画面:兰卡斯特机长下垂的右手距离跑道仅 1.2 厘米,在沥青地面划出了 17 米长的血痕。事后调查显示,如果迫降时他的头部着地,颈椎将承受足以致命的 12G 冲击力。
航班机组人员
这场惊心动魄的空中保卫战,最终机组人员在云端筑起的人体长城,创造了航空史上的生还奇迹。而维修车间里那枚被拉长 0.3 毫米的螺栓,也成为了一个沉重的教训。
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航空界催生出了著名的“三查四核”制度。值得骄傲的是,中国工程师也参与了这项标准流程的优化。
截至 2024 年末,这项制度已经成功拦截了 163 起潜在事故,平均每 58 小时就能避免一场空中险情。它就像一位默默守护的卫士,守护着每一次飞行的安全,让无数乘客能够安心地在蓝天下翱翔。
航班机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