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余秋雨游览印度,印度人:努力20年,中国有可能赶上印度

慕容子归鸿 2025-02-27 06:27:14

1999年,一个印度人挺胸说:“20年后,中国要是拼命追,也许能赶上印度!”余秋雨听了,对这种自信啧啧称奇,但他只是笑笑,没多说什么,知道争论这事儿没啥意义。

余秋雨脚步曾遍及全球,从印度到埃及、巴比伦、希腊等古文明遗址,他所见所感,都记录在《文化苦旅》一书中。

而走访印度时,这位印度人的话,更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这背后到底有何故事?

余秋雨,知名的中国当代作家和历史文化研究者,1946年生于浙江姚县桥头镇。他的父母都受过高等教育,从小对他进行严格的文学教育。

余秋雨在先后在上海新会中学和培进中学接受教育,1963年以优异成绩进入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系。大学期间,他热衷于研究图书馆的世界级文化遗产,特别是对唐宋八大家和中国近代散文展现出深刻见解。

余秋雨在2000年和2001年分别出版了散文集《千年一叹》和《行走无疆》,这些作品均基于他对不同文明的深入考察。

他对印度这一古老文明也进行了探访,但亲历恒河晨浴的场景后,余秋雨感到震惊,这并非他预期中的文明之美,而是一种让他终生难忘的体验。

可能很多人会问,余秋雨为何会选择恒河作为印度之行的首站?其实这类似于外国人访华首选长城,寓意“不到长城非好汉”。在印度,恒河被视为养育生命的“母亲河”和净化罪恶的“圣河”,在印度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恒河,这可不是一般的河流,它的名字意思是“从天而降的水”,在印度,这可是圣河,母亲河,是印度文明的发源地!在印度人的眼中,恒河的地位就好比我国的长江和黄河,甚至重要性还要更胜一筹。

就像古埃及文明离不开幼发拉底河一样,恒河也是滋养了印度这片土地的母亲,代代人们在这条河畔生活、劳作、繁衍生息,没有它,就没有今天的印度。

然而,当余秋雨亲临恒河时,他的第一反应竟是强烈的不适。尽管他的初衷是深入体验印度文化,并特意租用了一艘船来观赏恒河及其周边景致,但所见之景让他震惊。

余秋雨一到恒河就撞上了传说中的“恒河晨浴”,看着这一幕,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满眼都是泡在水里的人群,男的大多只穿着短裤,女的则披着五彩斑斓的纱丽,站在水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浸泡在水里的老人特别多!

但让余秋雨一头雾水的是,这恒河的水看起来并不干净。于是余秋雨好奇心起,用个瓶子套上绳子舀了水上来一看,水里浑浊不堪,想必病菌也是数不胜数。然而,沐浴的人们依旧不顾一切地将头部浸入水中,甚至有人时不时的喝下几口恒河之水。

余秋雨好奇心又起,指着远处冒着烟的地方问导游:“那边是在干嘛呢?”导游解释说那是焚烧坑,很多故去的人都会在那里被焚烧,印度人认为能与恒河水结合是极大的荣耀。

这番话让余秋雨不禁对这份信仰产生了敬意,可就在这时,他目光一转,河面上漂浮的垃圾和岸边的半只死牛、野狗啃食的场景,又让他感到一阵强烈的恶心。这种复杂的情绪,让他的印度之旅充满了难以言说的复杂感受。

看完恒河的“盛况”,余秋雨的内心五味杂陈,他当然听说过“被恒河水洗涤后的灵魂是多么的干净,一群人在晨雾中共沐的情景多么有诗意”,但亲眼所见的现实却与理想天壤之别,割裂且背道而驰!

在这种悲哀与复杂心情的驱动下,余秋雨提笔写下了《印度,我拒绝说它美丽》一文。他在文章中深深感慨,感谢中国古代的先秦诸子们,他们教导我们“没有禁止,何以有文明?没有遮盖,何以有羞耻?”,这些教诲不仅是约束,更是一种文明的体现。

《道德经》提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古印度曾辉煌,现状却颇为孱弱,昔日的荣光与今日的微弱形成对比。而中华文明,历经苦难,依然未曾断绝,得益于儒家与道家思想的支撑。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也提到:从尼罗河到幼发拉底河,再到印度河,沿途所见多是贫困与战乱,污染尚未算最糟,然而恒河的情况,却让人震惊。他写道,如果说其他河流见证了沿岸文明的衰退,恒河则经历了一场自身的质变。

看罢这些,余秋雨深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无论印度人如何描述他们国家的发达与美好,余秋雨已难以再信。他感叹,这种发展带来的后果,可能比衰落更难以挽回。

余秋雨在印度访问后,感叹古印度文明遗址未得到良好保护,对比其他古文明,它正慢慢衰退。古印度,曾是地球四大文明之一,创立了佛教,今天信众众多。

古印度的孔雀王朝在公元前324年兴起,也就是我国的秦朝时期。当时的孔雀王朝,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均领先。军事上拥有多种兵种,包括骑兵和象兵,以及石弩炮等远程武器。经济上,他们发展了农业和水运,而恒河就是那个时期留下来的文明之一。

然而,孔雀王朝的种族制度成为发展的障碍,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现代,限制了印度的进步。余秋雨深调印度后,发现这种制度未见改变,导致现印度成为阶级社会,连恒河也污染严重,贫民窟和垃圾遍地,昔日文明如今面临衰败。

可笑的是,印度人还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甚至还说出:“中国再过几十年,一定能赶上印度。”这样鼠目寸光的言语。不仅如此,前两年疫情期间,他们甚至坚信河水能阻止病毒,纷纷沐浴,结果恒河变得异常污浊。

事实上,恒河已是世界上最污染的水体之一,充斥着生活、工业废水和各种垃圾。这种污染严重影响了印度的经济与民众健康,甚至成为第二次疫情的爆发点。但人们对此似乎毫无察觉。

信仰是人民的精神支柱,也是国家凝聚力的象征,尤其在印度。然而,国家的发展不能仅靠信仰宗教,而应通过实际的制度和成绩,推动国家富强、社会稳定、人民幸福。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