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养老”成烂摊子?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人性!

软三岁 2022-11-01 14:19:21

还记得那十几个“抱团养老”的老人吗?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

2017年,一则公开招募“牌友”的消息,让无数人羡慕不已。

79岁的退休教师朱荣林和老伴王桂芬,在老家建起了500平的大别墅,广邀60到80岁,生活能自理的老人,抱团养老。房租在1200-1500元,伙食费、水电费另算。

短短一周,老两口就收到了100多个申请,老两口像面试官一样,先筛选简历再电话沟通,最后面试选拔出11位老人。

当年,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整版报道了此事。

如今5年过去了,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吗?

01

2018年,这里的老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我已经把这里当成家了。”虽然入住还不满一年,但69岁的俞阿姨很满意目前这个养老的地方。

俞阿姨说自己在这里的生活很悠哉:早上6点起床,整理下房间,下午搓搓麻将,晚饭后在院子里溜溜圈,看看电视,就准备睡觉。

镇上的桃花节开幕,抱团养老的老人们前去观赏桃花

一年时间,有人走有人进,抱团的人数最巅峰的时候增加到了13个人。

在别人眼中,他们“过的是神仙般的日子”。

如今5年过去,《钱江晚报》的记者再次探访朱荣林的别墅,看到的却是一片狼藉。

82岁的朱荣林,给记者发了一条颇为无奈的微信:“我们抱团养老停止了。”

意外,又很惋惜。

这让大妈想起了20几年前,50位老人的抱团养老。

02

1997年,上海22位老人众筹5万,买下了村里一栋房子,将房屋重新装修,住了进去。

最开始的时候,确实很惬意。

他们可以在房子外晒太阳,唠嗑,去村里串门,或者结伴去周边的景点游玩。

他们种了蔬菜瓜果,最近的菜市场,离他们也就10分钟的路程。

后来,陆陆续续又有人进来,这支老年人队伍,一度壮大到50多人。

随着人数的增多,问题变多了,其中最突出的核心问题就是“钱”。

经济较好的老人,对于空调等家用电器的使用,觉得舒服就行,没必要为了省电而让自己委曲。

经济没那么好的老人,能省就省,热了也能忍。

慢慢的,生活方式的分歧,让他们在朝夕相处的15年后,分道扬镳了。

03

有句话说得很扎心:“没有钱,你谈什么优雅变老。”

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中,5位来自四川的姐姐。

平均年龄50多岁的她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成了“单身贵族”。

图源:《梦想改造家》

于是五个闺蜜一合计,来到了丽江。

在一个小村落中,打造了一座“养老基地”。

单是房子的装修就历时四个月,花费180万。

大面积的落地窗,幽雅的小庭院,精美的室内陈设,再加上天高云淡的自然风光,宛如人间仙境。

图源:《梦想改造家》

看看我们的身边,有多少老人到了退休的年龄,可以像她们一样自由自在地享受晚年?

能够不为子孙继续操劳,已经是莫大的幸运。

如果没有经济基础,还谈什么抱团养老。

04

除了经济基础,“人性”也要被考验。

朱荣林老人的抱团养老试验失败后,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问题:

没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很难有长期的奉献精神,这是人性。

朱荣林和王桂芬老人畅想的“抱团养老”是一群老年人的怡然自得,希望大家一起生活,不要有太多计较。

可是他们低估了人性。

一次,一位在别墅里居住了两年的老人,不慎摔伤。

原因是她总爱穿酒店的一次性拖鞋,不防滑。

王桂芬曾不止一次提醒她,让她换一双。

可老人并不听劝。

摔伤后,她被家人接走,临走前却向王桂芬索赔几千元。

说好了抱团养老,一起享福,最后组织者却成了处理烂摊子的“帮佣”……

05

抱团养老能否持续下去,极度依赖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朱荣林那份抱团养老的邀请里面,就有一个重要条件:能自理。

自理和不能自理,是两种不同的晚年。

养老养老,说到底养的是最后失能的那几年。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王建业曾公布过一个数据:

“目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是77岁,但据研究,中国人均健康寿命仅为68.7岁,8年多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

无论是抱团养老、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我们都想体面地变老。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