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二儿子范纯仁接连两次拒绝去外地做官,范仲淹很奇怪,于是就问他说:“第一次朝廷任命你为武进知县,你嫌地方远没去,这次任职的地方是长葛,离家距离很近,你怎么还是不去呢?”
范纯仁回答道:“我怎么能那么重视个人前途,轻易就离开父母呢!长葛虽然离家近,但还是不能经常侍奉在父母跟前,所以我不想去!”
这是1049年,23岁的范纯仁考中进士,因为想在父母跟前尽孝,所以他接连两次拒绝了朝廷任命。
一直到1052年范仲淹去世,范纯仁才开始在外任职,到襄城县做了知县。
范仲淹画像,图源网络
虽然接受朝廷任命很晚,但是因为范纯仁天资聪颖,处事得当,所以他的仕途发展很好,历任庆州知州、直龙图阁、给事中、吏部尚书等职。宋哲宗朝时,范纯仁先后两次拜相,是范仲淹四个儿子中仕途发展最好的一位,也远远超过了他的父亲。
范纯仁虽然官职做得很大,但是他对家人却始终表现出体贴、仁爱的一面。
范纯仁的哥哥范纯祐年纪轻轻就患有重病,范纯仁就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哥哥,不管是汤药还是饮食、更换衣服,他都亲力亲为,甚至不惜为照顾哥哥推辞掉别人推荐的官职。
当朝重臣贾昌朝前去守卫开封时,力邀范纯仁一同前去,给了他幕僚的职位,却被范纯仁以照顾哥哥为由拒绝。
宋庠想推荐范纯仁到台阁任职,这是很多官员都求之不得的好机会,可是范纯仁却认为:“京城不适合兄长养病!”再次拒绝。
范仲淹的好友富弼知道这件事后,责备范纯仁说:“你以为台阁的职位是随便就可以得到的吗?你怎么能这么感情用事呢?”可是他说归说,范纯仁却打定主意,根本不为所动。他一直照顾着哥哥,直到1063年哥哥去世,他把哥哥葬在了洛阳。
为了办好范纯祐的丧事,韩琦、富弼这些当朝重臣特意给洛阳府尹写信,希望他能提供帮助。可是直到丧事结束,府尹却一直没有见到任何人来找自己帮忙。后来,府尹见到范纯仁询问究竟,范纯仁回答道:“这是私事,我们家自己就可以办好,又怎么能劳动官府呢?”
富弼画像,图源网络
范仲淹在他的《岳阳楼记》中写下那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他显然并非只是在文章中唱高调,而是始终贯彻于实际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并在家庭教育中有非常生动的体现。
正因为范仲淹的言传身教,他的四个儿子都具备正直、仁爱、孝顺等良好品质,他们在朝为官懂得忠君爱民,在家则注重孝悌礼义,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家庭中,都以身作则,带动树立了良好风尚。
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先贤,真是既让人感动,又让人无限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