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为什么被挖去膝盖骨?山东出土竹简证明,他办事比挖骨更残忍 - 今日头条
孙膑的膝盖骨,被残忍挖去,终生残疾,这一切的背后,竟是同门师兄庞涓设计的阴谋。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山东出土的竹简显示,孙膑在挖骨之痛之后,所办的一件事,竟让人感到更加残忍。
他到底做了什么?这背后还有什么隐情?
孙膑本是鬼谷子的弟子,天赋卓绝,在师门中与庞涓齐名。
他们的老师鬼谷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其门下弟子个个才华横溢。
庞涓早一步进入魏国,成为魏国的大将军,叱咤战场,庞涓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地位,内心对孙膑一直有着深深的戒备。
对庞涓来说,孙膑的才华若发挥出来,极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为了保住自己,他开始精心策划一个陷阱。
庞涓用计将孙膑骗到魏国,以"共谋大事"为名,把孙膑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一开始,孙膑并未察觉庞涓的野心,还对这个昔日的同门兄弟心存信任,可逐渐发现,庞涓对他的态度变得阴晴不定,时常流露出不耐烦甚至敌意。
孙膑提出的作战建议,被庞涓当众驳回,还狠狠地训斥了他,孙膑明白了,是庞涓并不想让他参与魏国的军事决策。
事情很快恶化,庞涓编造孙膑“通敌叛国”的罪名,将他押送到魏国的刑场。
庞涓亲自下令,对孙膑施以膑刑,残忍地挖去他的膝盖骨,让他失去行走的能力。
这是一种极为残酷的酷刑,让人身体受创,更没了行动的自由,在那个兵家尊崇武力的时代,一个不能行走的人,几乎等同于被废掉。
刑罚结束后,孙膑被关押在牢房里,浑身是血,疼痛难忍。
魏国的医生,看过他的伤口后摇头叹息,说即使活下来,这个人也不可能恢复如常,孙膑绝望了。
他不明白,曾经的师兄,为什么会对自己下如此毒手,直到庞涓前来看他,冷冷地说了一句:“你的才华太危险了,我不能让你有机会,威胁到我的地位。”
一句话让孙膑明白,自己不是输给了命运,是输给了人的妒忌与权欲。
孙膑被施以膑刑的消息,迅速在魏国传开,有人为他的遭遇感到惋惜,更多的人选择沉默。
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弱者的悲剧从来都不是大事。
如果不是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的考古发现,后人对孙膑的了解,恐怕就停留在“膑刑”,和“军事家”的标签上。
1972年,这批出土的竹简,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更为立体、更真实的孙膑。
竹简中记载,受刑之后的孙膑,并未一蹶不振,他忍受着身体上的痛苦,用自己的智慧寻找生存的机会。
据竹简显示,孙膑在被施以膑刑后不久,设法逃离了魏国。
被几个好心人藏在一辆破旧的马车上,一路颠簸,终于越过魏国的边境,抵达了齐国。
在齐国,孙膑得到了田忌的庇护,田忌是齐国的一位重要将领,以爱才闻名。
听说孙膑的遭遇后,亲自接见了这个残疾的年轻人,在初次见面时,田忌被孙膑的才华折服,身体虽残疾,孙膑的头脑依旧敏锐,他可以快速分析战局,提出独到的战略建议。
田忌向齐威王推荐了孙膑。
齐威王一开始,并不信任这个,从魏国逃出来的“废人”,认为他根本不可能上战场。
田忌力排众议,坚持让孙膑试一试,事实说明了田忌的眼光没有错,孙膑挽救了田忌的多次败局,还让齐国在与魏国的对抗中,逐渐占据上风。
竹简中提到了一件令后人震惊的事:在帮助齐国获胜的过程中,孙膑策划了多次,堪称残忍的计谋。
曾设计“减灶诱敌”的计策,心理上彻底击垮了魏国的士气。
还在马陵之战中,设下重重埋伏,让庞涓率领的魏军覆没,庞涓于马陵道自己结束了生命。
对于庞涓的惨死,竹简上的描述简单而直接:孙膑冷静地看着这一切,脸上没有一丝怜悯。
通过竹简,人们才知道,孙膑并非只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
也是一位决断果敢、手段狠厉的军事家,他的才华让齐国崛起,也让魏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逃离魏国后,孙膑的身体虽残,却从未停止对庞涓的憎恨。
他不再是那个天真的少年,而是一个充满智慧和隐忍的人,凭愤怒无法改变命运,也不能让曾经陷害自己的人付出代价。
只有依靠自己的军事才华,逐步实现自己的复仇计划。
在齐国,田忌看重孙膑的才华,将他推上了齐国军事智囊的地位。
孙膑很快展现了他的过人天赋,为齐国设计了一套全新的作战体系,齐威王逐渐看出,这个被庞涓害的“废人”,拥有军事智慧,可能成为齐国崛起的关键。
马陵之战,成为孙膑复仇的高潮,这场战役,是他在身体残疾后,一次完全主导的战争。
他知道魏国军队的特点,也了解庞涓的性格和思维方式。
利用庞涓的急功近利,设计了“减灶诱敌”之计,让魏国士兵,误以为齐军士气低落,逐渐轻敌而深入。
他引导魏军进入马陵道,一个天然的埋伏地,准备一场一网打尽的复仇行动。
马陵道窄如长巷,两边是密林,在这里,孙膑命令齐军用密林设伏,将万箭齐发作为开战信号。
当庞涓率领的魏军,进入马陵道后,齐军如同天降的猛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攻击,打得魏军措手不及。
庞涓被伏击后,大部分魏军逃散,残部也被齐军歼灭。
竹简的记录中提到,庞涓被围困于马陵道出口,无路可退,孙膑命人在出口的大树上,刻下这样一句话:“庞涓死于此树下。”
庞涓看到这行字后,彻底绝望,想起当年对孙膑的行为,想起他以为“废人”不足为惧,却终被其计谋击溃的命运,不禁懊悔万分。
在敌军包围下,庞涓拔剑自刎,结束了生命。
对于孙膑来说,庞涓的死是一种解脱,也是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
在成功复仇的背后,孙膑的心情却显得复杂,他没有为庞涓的死而感到欣喜,而是默默地看着尸体被抬走。
马陵之战让孙膑名扬天下,帮助齐国取得了重要胜利,还让自己的才华,得到了彻底的释放。
复仇的完成,没有让他内心得到完全的平静。
孙膑在战国时期的军事成就,不可否认,为齐国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
性格与行事方式,在后世引发了不少争议,竹简中所展现的孙膑,并非单纯的受害者,或伟大的军事家,他的手段,常常被后人视为过于冷酷、甚至带有几分残忍。
马陵之战后,孙膑成为齐国的“国士”,受到了齐威王的重用。
有人说,孙膑在复仇完成后,选择了隐退,把更多时间用在对兵法的总结上。
创作的《孙膑兵法》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竹简的发现,证实了孙膑兵法的存在,也让后人得以窥见,他在军事理论上的深邃思想。
竹简中记载的孙膑兵法,是战略战术的总结,更体现了他对战争伦理的思考。
比如,他在兵法中提到“敌之将,兵之胆,摧其胆,则兵无能为”。
他善于利用敌方心理弱点,有人认为,这种战法高明,却让战争变得更加残酷。
历史评价中,孙膑的形象一直充满矛盾,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其智慧和才华让后世兵家钦佩。
他的冷酷复仇,以及在战场上毫不留情的手段,也让人对他的道德操守,有所质疑。
有学者指出,孙膑的性格,可能因受膑刑的经历,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庞涓的怨恨,也成为了他行事冷酷的源头。
山东竹简的出土,为孙膑的事迹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也揭开了他不为人知的一面。
竹简中记录了孙膑,在一次军事会议中,提出了“用民诈敌”的计策,利用平民,作为诱饵误导敌军。
这种策略被认为在当时极为高效,在现代人看来显得不近人情。
竹简的发现,让后人对孙膑的评价更加复杂,既是智慧的象征,也是那个时代无情战争的记录。
孙膑的故事,在后世被不断改编,成为文学作品,和戏剧中的重要题材。
尤其是他与庞涓的恩怨,更是被后人津津乐道。
在这些艺术加工的故事背后,真实的孙膑或许更加复杂,更加接近人性。
他是一个饱受伤害的人,也是一个不择手段追求目标的人,他的智慧与残忍,交织在一起,让他成为那个时代具争议的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