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遵义舰编队近日结束在澳大利亚周边海域的巡航任务,其航行轨迹在地图上留下一道未闭合的弧线,意外引发澳政坛激烈反应。这一看似寻常的军事行动,却成为检验南太平洋地缘格局的试金石。
此次遵义舰编队航行未按外界预期完成闭环巡航,分析人士指出这可能是基于多重考量:既避免过度刺激地区敏感神经,也为后续行动预留调整空间。澳大利亚防务部门却将此解读为“蓄谋已久的威慑”,暴露出其对中国海军常态化远洋训练的战略误判。从舰艇编队配置看,052D型导弹驱逐舰与综合补给舰的组合,实为远海训练的标准化编组,具备快速反应与持续部署的双重特性。
面对中国海军行动,澳大利亚军政高层接连发声质疑,其表态暴露出两重困境:一方面,澳海军现有12艘主力舰艇中仅3艘具备区域防空能力,水面舰队规模与技术水平难以匹配其地理纵深;另一方面,美英主导的AUKUS核潜艇合作项目推进迟缓,2040年前形成战力的时间表使短期防务缺口持续扩大。这种能力与野心的失衡,导致澳方对中国海军正常训练产生过度解读。
此次航行事件揭示出南太平洋力量格局的深刻变迁。新西兰海军现役2艘护卫舰平均舰龄已达32年,澳大利亚主力舰艇现代化改造进度屡屡推迟,与中国海军年均下水10万吨舰艇的造舰能力形成鲜明对比。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海军近年来在远海医疗救护、海上补给等领域取得突破,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显着提升,这为维护地区海上通道安全提供了新选项。
军事专家指出,遵义舰编队的行动轨迹与中国维护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的整体布局高度契合。从马六甲海峡至珊瑚海的海上航线,承载着中国60%以上的能源进口与贸易往来,确保该区域航行自由符合共同利益。此次巡航既检验了舰艇编队跨海域协同能力,也通过实战化训练提升了应对复杂海况的战术水平。
当前,南太平洋正成为大国战略交汇点。中国海军远洋能力的稳步提升,既是对自身利益的必要守护,也为区域安全治理提供了新的平衡支点。如何超越零和思维,构建符合地区国家共同利益的安全架构,将成为各方面临的长期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