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命法千年沿革史》——简谈两千年八字命理文化发展沿革

长生易学 2022-09-07 15:08:17

本篇文章部分内容整理自梁湘润《禄命法千年沿革史》,仅做文化分享,未涉及原书算命核心技法部分,欲购买原书正版书籍者,可联系作者。

转载一位网友的话:

我们不是要“复古”,但没有依据的“耍滑头”自创一套所谓理论,更不应该。搞命理学的人必须知道“来龙去脉”,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汉(公元前202-220)禄命法特色算命方法:卦五行论命(旺相休囚死)(容易与卜卦相混淆,方法已失传)应用人群:王公贵族、上流社会。应用方式:以测算寿命为主(死期)重点人物、事件东汉阴阳家管辂(公元210-256)用禄命法准确预测到自己的死期 (《三国志·管辂传》:正元二年,弟辰谓辂曰:"大将军待君意厚,冀当富贵乎?"辂长叹曰:"吾自知有分直耳,然天与我才明,不与我年寿,恐四十七八间,不见女嫁儿娶妇也。若得免此,欲作洛阳令,可使路不拾遣,枹鼓不鸣。但恐至太山治鬼,不得治生人,如何!"辰问其故,辂曰:"吾额上无生骨,眼中无守精,鼻无梁柱,脚无天根,背无三甲,腹无三壬,此皆不寿之验。又吾本命在寅,加月食夜生。天有常数,不可得讳,但人不知耳。吾前后相当死者过百人,略无错也。"是岁八月,为少府丞。明年二月卒,年四十八。)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1)禄命法特色算命方法:纳音五行取代卦五行论命。(纳音论命的诞生与整合约经历两个世纪)

不知名人士编出纳音歌: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炉中火......

兼合不受卦气五行影响的“刑冲合会“系统

取”水土同生旺“,不取”火土同生旺“。(纳音论命)

汉代卦五行的核心”旺相休囚死“改为”十二生死所“。

提出纳音”三元“论命(即三命)

天元:天干五行,论人贵贱。

地元:地支五行,论人寿夭。

人元:纳音五行,论人仪表、举止、神态。

应用人群:王公贵族、上流社会。应用方式:以生年为主,测算寿命(死期)、兼论上流社会仪表、举止、神态。重点人物、事件北齐阴阳术士魏宁为武成帝(高湛,537年—569年)推算寿命仅有32岁,应验。(《北齐书-方伎传》: 魏宁,巨鹿人。以善推禄命征为馆客。武成亲试之,皆中。乃以己生年月托为异人而问之,宁曰:"极富贵,今年入墓。"武成惊曰:"是我!"宁变辞曰:"若帝王自有法。"又有阳子术,语人曰:"谣言:『卢十六,雉十四,[一一]犍子拍头三十二。』且四八天之大数,太上之祚,恐不过此。"既而武成崩,年三十二也。)隋唐(公元581-907)禄命法特色算命方法:纳音五行论命(以年为主)、子平八字论命(以日为主的河图五行论命法则,属于初期阶段)并存

纳音论命以年为主,在古代原本是应用于上流社会,原理是在八字命理中,人出生的年干支,代表人的出身和早年信息;因为在我国古代施行科举制度以前,普通老百姓并没有阶级上升的渠道(除了推翻统治,重新分配政权以外),人出生的阶级,就基本决定了人一生的富贵贫贱;故此,上层社会论命以年为主是适用于当时的社会形态;原始的纳音论命法则,并不关心一般老百姓所关注的”妻、财、子、禄“,因为出身于上流社会的人,根本不会娶不到老婆,也不用为生活所需的钱财奔波,自然继承父辈的家业、爵禄,只要不出意外,就可以”富贵一生“ (举个例子,现代普通家庭出身的”小镇做题家“,努力读书十几年,考上大学,找一份稳定收入的工作,一方面是工作上的竞争内卷,另一方面是普通家庭的子女面对结婚这件事,经常需要掏空“六个腰包”才能够贷款买一套房子结婚,这个时候夫妻二人往往需要背负几十年银行贷款而无法轻举妄动,然而很快又要应付一下一代的生养、教育、以及自己的医疗等等问题,大多数普通人一辈子努力到头也不会有什么积蓄;而这些问题对于上流社会而言并不存在,类如今日的财阀、官、富二代,豪宅、豪车、是与生俱来的标配。靠家族企业或渠道资源又或者固定资产产生的利息(比如最常见的,独生子女家庭,家里在一、二线城市有好几套房)就享用不尽,若是去算命,根本不会问找不找得到老婆,也压根就不在乎能不能找得到工作......人与人的生态环境有很大不同)。

子平八字论命以日为主,在古代主要是应用于平民阶层,原理是在八字命理中,日柱(生日)的信息代表了普通人在30-45岁壮年期间,通过自己多年的奋斗所获得的结果,理想的情况下当然是考取功名,做了官,或者做生意赚了点钱......普通老百姓关注的问题大约是围绕能不能考取功名(鱼跃龙门)、有没有稳定的收入、娶不娶得到老婆(什么时候),小孩有没有机会考取功名、会不会有疾病意外......等等之类的符合普通大众需求的算命方式。

应用人群:公元605年开始,开科取仕(科举制度),平民百姓也有了”中状元“,阶级跃升的机会,而算命法则也逐渐由贵族阶级融入民间,论命的方式也渐渐由以年为主,发展为以日为主。(平民百姓的数量要远远大于王公贵族,禄命法也很快做出适应。)应用人群:王公贵族至庶民。代表性典籍萧吉《五行大义》吕才《禄命书》(佚失)李虚中《李虚中命书》重点人物、事件萧吉(约525年—约614年),梁武帝近亲,著名阴阳家,隋文帝国师,历三朝四帝,奉文帝之命,重审古今阴阳书籍,整理成《五行大义》,约于宋朝983年前后流失于日本,而于本土失传;清朝1804年《五行大义》从日本回流。吕才(公元606—665),唐太宗国师,唐代哲学家,奉太宗之命,重审天下阴阳书,禄命著作俱已失传。(基于隋、唐两代十分接近,必然是萧吉失势。至宋代时,五行家追认萧吉,而否定吕才,导致《五行大义》仍留存于世,而吕才《禄命书》几乎完全失传) 其对禄命文化最大的意义是《吕才禄命书》的残余资料留下了7条纳音五行、三命论命的规则记录。李虚中(公元761-813),唐代知名命理学家,禄命作品《李虚中命书》。韩愈为其撰写墓志铭,其中提及:” 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直日辰支干,相生胜衰死王相,斟酌推人寿夭贵贱利不利,辄先处其年时,百不失一二。“北宋(公元960-1127)禄命法特色算命方法:因为科举制度的诞生,平民也可以有平步青云的机会,八字论命改以年为本,以日为主,即可以靠出身家境,也可以靠自己努力。科举制度:子午卯酉年中举人,辰戌丑未年中进士。算命文化在唐、宋这约600年的时间里,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理论与技法的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宋代八字算命已经可以论流年吉凶,名曰:大行年)。宋代禄命典籍种类非常丰富,然而绝大多数也已佚失。宋史艺文志记载有:各家注解《珞禄子》李虚中《鬼谷子遗文书》《鬼谷子要诀》 李虚中《五行要论》 李虚中《直道歌》 李宿《神白经》 东野公《烛神经》 萍乡人《林开五命》 《阎东叟》 通真子《玉宵宝鉴》 通真子《三命指掌》 唐 魏郑公《宰公要诀》 李九万《广信集》 《樵夫论》 《壶中子》 司马季主《隐迷赋》 东方朔《指迷赋》《理愚歌》善嵩长者《金书命诀》 《八字金书》 《悟玄子命书》 《天元变化书》 《孙子才书》 《希夷命书》 唐 李吉甫《太乙统纪》 《太乙妙旨》 唐 郭景初《三命提要》 陈昉《三命铃》 《紫薇太乙局》 《紫虚先生局》 唐 李燕注《沈芝源髓歌》 王宾《天宝经》 王宾《通玄集》 陈日新《玉门关集》 《寸珠尺壁》 《洞微经》 《灵台经》 《穿珠拍掌》 《五星枢论》 唐 吕才《百历志》 《三历同食》 《广录》 《马才子命格》 《预知子贵格》 袁天罡《太乙经》 《太乙降诞宝经》 东方朔《化成书》宋朝依《郑樵通志》记载,至明朝万民英编撰《三命通会》以前,四百年之间,市面上至少有五十种以上的”三命“典籍,大部分佚失,部分典籍片段收录于南宋末期《五行精纪》中。佚失的部分典籍仍留书名于《郑樵通志》、《宋史艺文志》:(以“三命”命名者就有《三命秘术》、《三命抄略》、《七杀三命歌》、《三命九中歌》、《三命金玉五行》、《三命通元》、《三命立成》、《三命通变》、《三名通照神白经》、《三命行命》、《三命指掌》、《三命机要》、《三命九宫》、《三命通玄》、《三命诗》、《三命大行》、《三名五行》、《三命杀》、《三命诀》......等等;明朝万民英所编撰的《三命通会》是历史上最后一本”三命“文集。人物、事件宋太宗禁禄命

民间研究禄命的人士,对于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与宋太宗(赵炅,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这兄弟二人谁才是”真命天子“的讨论遭到了宋太宗的忌讳,宋太宗继位后,即下诏令禁止研讨禄命,违者送官、发配、严重者问斩。这一旨诏令,使当时的禄命文化受到严重打击,大量禄命典籍被毁灭,民间的禄命馆,迫于生存,而改头换面成为择日馆、卜卦馆,命理文化则隐藏于择日、卜卦行业中;这条禁令至少导致了50年以上的禄命文化断层,尤其对日渐式微的纳音论命体系更是造成了巨大冲击。)

禄命与卜筮(京房易)、择日法合流

然而,文化并非是一纸禁令就可以彻底灭绝,适用于普通百姓的“子平法”在与民间择日、卜卦行业合流以后,反而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子平八字在这几百年间,逐步融入择日法的“神煞”系统(现代的贵人驿马神煞等等皆源自于择日系统),又复古结合了京房易(卜卦系统)的宝、义、制、伐、专(兄弟、父母、妻财、官鬼)带入十天干,推出了“十神”论命体系(早期形态),而神煞与十神法则,一直沿用至今日。

南宋(公元1127-1279)禄命法特色算命方法:纳音论命受政治文化影响,逐渐式微,以日为主的河图五行(子平法)开始占据主流。代表性典籍廖中《五行精纪》(公元1228岳珂作序)方谦之《三车一览》(公元1261)南宋郭程撰《应天歌》(托名郭璞)《玉照定真经》(托名珞琭子)《天元秀气巫咸经》徐大升《渊海》《渊源》人物、事件廖中《五行精纪》(公元1228年发行),岳珂(岳飞之孙)为其作序,廖中编撰的《五行精纪》是收录南宋末期社会上流行的近五十种禄命资料(包含纳音论命以及子平法论命)整理而成,也是宋代末期最重要的禄命文集。完整本于明朝时期流失于海外,国内仅存残本。(明代万民英,以及清朝任铁樵、徐乐吾等等在近代有较高知名度的禄命名人,他们并没有看过完本的《五行精纪》,尤其是任铁樵,标新立异,自创一套自由心证的论命系统(强调论命的重点是寻找虚无缥缈的用神),导致清朝时期的子平法逐渐脱离子平法的本源,使整个命理圈文化陷入到用神、强弱、喜忌的怪圈里,几十年都走不出来,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现在。2004年时,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国忠于韩国交流访问时,发现《五行精纪》的完整版,并将完整本资料带回国内。(09年以后《五行精纪》再度在国内公开出版,大家才知道原来清代的“子平法”与真正宋代的子平法有很大差距。元(公元1271-1368)禄命法特色元朝历时不足百年,加之经济、文化水平落后于前朝,禄命法在此期间并没有突破性发展。代表性典籍明《永乐大典》残卷收集有《鬼谷子分定经》,其是以年、时统计论命,套入周易卦象,吉凶则以诗赋来表示,模棱两可,不知所云,今日已少有人研究。明(公元1368-1644)禄命法特色算命原理:因纳音五行的资料佚失(文化断代),放弃纳音五行,改为子平法(河图五行)论命为主,最大的创新是统一了支藏天干系统(三命通会问世以前,当时市面上至少有五种以上的支藏天干版本,而三命通会最终只选择一种留存下来沿用至今),以及确立了十神的名称和应用体系。代表性典籍万民英《三命通会》(公元1578) 杨淙《渊海子平》(公元1600) 张楠《命理正宗》(公元1575)人物、事件万民英(万育吾,公元1522-1601)明嘉靖29年进士,先后任河南道监察御史、福建兵备参议等职;五品官员,其人擅长八字推命,但并非命理从业人士;不知是何原因(也许是受民间命理行业人士之委托、资助),主导编撰了《三命通会》一书,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戊寅年)刊行;《三命通会》可以说是明代“百科全书”式的禄命文集;此书收集、整理、删定了唐宋时期遗留下来的禄命资料,以”官家”的态度治学,作为一个跨时代的作品,其目的也许是为了解决禄命法当时错综复杂的乱象,其书大量以原文的形式转录了宋代的典籍,但并不著名出处,致力于斩断与宋代的联系。它最大的优点在于:1.以官员身份的影响力敲定了支藏天干的方案;2.确定了十神的名称以及取用方法;后世的命理学者也几乎皆以《三命通会》为“官本”,认为《三命通会》是代表了“真正的”子平法,与宋代的论命体系是一脉相承,却少有人知道《三命通会》与宋代真正的禄命文化存在一些断层...... 我们要相信万民英编撰《三命通会》,却不著名原始资料来源,是出于是善意;对于初学者而言,一本由官方人士编撰的、”可以信得过”的命理书籍,可以大大的减少学习的困难,统一版本之后,也方便于流传后世(对于初学者而言,学一门技术有一个靠谱的百科全书,比几十种散年代、说法皆混乱的资料要方便的多);然而《三命通会》对于一些禄命法核心理论的沿革却没有叙述清楚,产生了一些无法解决的疑问:1.《三命通会》对于纳音五行的形成历史与发展沿革并没有清楚说明;事实上,纳音五行在近代许多命理资料仅留存“六十甲子”纳音歌,而并没有系统的、可以使用的技法,虽然大家都知道有纳音五行这么个东西,却不知道该怎么用,成为了一种“坊间传说”;2.对于卦五行“旺相休囚死”是如何转变成禄命法“十二生旺库”的过程完全没有记载,这也导致了后世十二生旺库在论命应用上的混乱(俱皆是以砝码式、或者是打分制论强弱;都知道临官、帝旺是强,死、绝是弱,却说不清胎、养、冠带、沐浴......这些有什么实务的吉凶以及应用上的区别,导致几乎整个禄命行业进入了一种强弱对比自由心证式模糊论命的尴尬境地,梁湘润大师对此经常会提出一个问题:都说身弱不能托财官,需要扶身,那比劫禄刃印都能扶身,难道效果统统都一样?又都说身强可以托财官,到底是能托一万块还是十万块,还是一百万?)。3.子平法的特色“十神”究竟是何人提出,比肩/劫财、食神/伤官、正财/偏财、正官/七杀、正印/偏印这十个名称以及相关吉凶究竟是如何确立,这个过程也没有说清楚。4.”徐子平“究竟是何人?以日干为主的河图五行论命法为什么会被叫做“子平”法?他到底为八字命理做出了哪些贡献,能够让后世八字命理直接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实际上,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是为了苛责《三命通会》,而是要客观看待现实,当时的《五行大义》(十二生旺库的出处)、《五行精纪》(完整本)这两本书皆流失在海外,而万民英根本就没有机会看到这两本书;另外有两部重要的命理典籍《子平总论》(推测是徐子平真正的作品)、《用神经》(四时五行论命的源头)也于明代初期佚失,仅存一些残余的资料;以当时的时代背景而言,《三命通会》的编撰工作实属不易。清(公元1644-1911)禄命法特色相比于前朝,禄命文化不仅没有进步,反而有明显退步、缩水的趋势。民间传播较为广泛的书籍《穷通宝鉴》《造化玄钥》 《滴天髓》评注 《子平真诠》(经晋代考证实则为明晚期《耕寸集》之残本)人物、事件徐乐吾《造化玄钥》评注、任铁樵《滴天髓阐微》等书,从清代末期一直流行到现代,然而这两二人的书也是开创了自由心证论命的先河,使禄命文化在近代陷入格局、用神、强弱的模糊论命怪圈。(不推荐)

——————————————————————————————

年代禄命沿革史观汉代纳音五行/河图五行杨太玄/京房五行干支系统新的组合形成一、杨太玄(杨雄)——太玄经继承【连山易】数五行,收集组合为太玄数:甲己子午九,乙庚丑未八,丙辛寅申七,丁壬卯酉六,戊癸辰戌五,巳亥单四数。原始只是连山易数之一。至南、北朝时代,演绎成干支【纳音五行】,摆脱了连山数五行,直接以干支纳音五行。二、纳音五行即是今日所见的“甲子乙丑海中金......”融合:1.西汉【京房易】五轮生克——宝义制伐专2.战国时代方位五行——刑冲合会3.先秦时代——干支河图五行公元四世纪(南北朝)摆脱了管辂“卦候”,禄命法独立于择日法以外组合出魏、晋时代的禄命法——干支、五行基本组合:即是刑冲合会、四时五行、比劫食伤(那时并非以现代的方式命名)......十神论形成;十神生克——选择性配合京房卜筮系统。公元507梁武帝萧氏五行——崛起至唐太宗时代禄命法——完全失传(不是今日论命的方式)一、南北朝时代,权势更迭,朝秦暮楚,在一般性择日、问事传统,五行问吉凶的范围,新兴起了一种——但以人命“贵”、“不贵”为主题,(不是指平民时势造英雄的那种贵,而是指贵族子弟能不能“接大位”)或者已经是“位极人臣”者,能不能“当皇帝”禄命法最初只是以上述时代、人物为主的一种预言。二、贵族也有人之基本愿望,当然不只是“妻财”之事,而是夭寿、容貌、权势......这种五行预测只是为少数人服务。公元590隋文帝一、自魏晋以来,五行学的“时间度”的配属,由旺相休囚死(五种层次循环交替)转移至十二生死所(十二地支的五行应象)二、其中不只有以上两种论式隋文帝一统天下之后,即命杨素重审魏晋以来的各种五行传说。萧吉《五行大义》由于杨素没多久即失势,重审五行的责任,就由萧吉主持;萧吉是梁武帝的近亲,贵族世家,历事三朝四帝;贵族五行专家将五行学位列——经典化五行大义是集两汉以来,极为完备之大成。计开:五行名,支干名,体性,大衍论,生成数,纳音数,九宫数,相生,生死所,五行杂,支干杂,方位杂,德,合,扶抑,克,刑,害,冲破,五色,音声,气味,脏腑,五常,五事,履履,七政,卦风,情性,治政,诸神,五帝,诸官,诸人,人配五行,游年,五灵,三十六禽......引用经籍:乐纬,周易乾凿度,尚书,淮南子,白虎通,元名苞,春秋繁露,五行书,龟经,礼记,五行志,龙首经,周书,素问,孝经,甲乙经,乐纪,毛诗 论衡。。。公元630唐太宗吕才重审五行书萧吉五行大义东传日、韩吕才并无任何著作留存吕才重审五行,吕才与萧吉俱是学问渊博之人,二人也皆为帝王所赏识,此二人同样依帝王之意而治学。萧吉引述五行为经典化(政治经典色彩)吕才导五行为民俗文化(民间择日宜忌)吕才《禄命书》载于唐书吕才否定禄命不验却并不否定十二生死所萧吉是亡国之政学人士,唐代五行人士忌讳提及萧吉,其书却传播至日、韩,至清代才回归中国。公元670唐代中叶唐代因佛教东传,引入了新的禄命法,禄命法与道教合流,又有新兴起的占星术,张果星宗。公元742唐玄宗天宝安禄山时代唐代直接影响禄命一、开科取士二、西域文化东流三、五行、宗教合流距吕才《禄命书》时代只不过一百年之间,唐代因佛教东流,西域、吐鲁番文化迅速进入中国。史册所列者:乙巳占经、张果星宗......一、五行禄命由道教代理二、明定“身宫、命宫”扎下千年禄命根基三、张果星宗之中,名列“安禄山”等唐代名人命盘(张果星宗即今日紫微斗数之前身)公元756唐肃宗佛、道之争日渐明显;禄命法依附儒、道合流;不用命盘、十二宫,但以干支、纳音、四柱——纳音五行论命,本土五行,再度振兴。李虚中命书韩愈 墓志铭道家禄命合流普及民间民俗文化唐肃宗以后的禄命法与吕才时代之禄命法,两者已经有显著文化不同的演变;吕才以前的禄命,都是以帝王、诸侯为起点,唐肃宗以后的禄命法,因一、开科取士,平民可鱼跃龙门,论命由公侯下降至平民......二、开科取士年固定在子午卯酉年考举人,辰戌丑未年考进士1.取生旺库之普及化2.流年命式成立,若寅午戌三合财,戌年三合是进士,若午年三合是举人,若寅年三合,只是妻财......不论是张果、李虚中,都是道家人士在领导,普及全国社群,村夫村妇,都是口头上......命好不好?运气好不好?......等至于落第考生,破产世家,没落王孙,就更不用说了。唐代禄命三派一、纳音五行(今日子平法)二、张果星宗(今日紫微斗数)三、民俗式家计小谈(今日三世因果、百中经......)五行——民俗化时代来临萧吉五行大义是经学派之著述一、继承洛书九宫,周武王问箕子,并不是只有问吉凶。二、五行,数用五事,成用六极,百官政化?三、官吏编制——丑是司空,戌是狱吏,亥是书官。吕才五行,只是卜筮问吉凶,大抵只是择日喜忌,已经不是夏商周三代政学合一的时代。唐代的禄命法,以五行哲理,代入妻财子禄.....纳音五行创始之谜纳音五行是用太玄数推演出来的五行组合;但纳音五行却不是杨太玄所定;更不知纳音五行论命的模式,到底出于什么年代?什么人所创?星平会海纳音空自失天真唐代纳音论命法完全失传。今日所见到一些残存的纳音五行论命,大抵都是宋代以后的,第二代的,年、时僵硬性的统计,已经失去了理论上的“天真”,但仍保留推算帝王贵命的层次。公元976宋太宗禁禄命自两汉以来,禄命法本是由贵族、王室为始,宋太宗与宋太祖本是亲兄弟,民间纷纷探测此二人八字,预测未来之大位,这当然是犯了皇帝之大忌,诏令天下,禁算命。公元976-1150禄命法隐身于民间择日馆逐步形成,河图五行论命子平法初成形。因宋太宗禁算命,禄命界人士就改头换面一、不再敢讨论“大贵命”二、放弃纳音五行以年为主的惯例,改用择日卜卦日辰为主三、改变纳音五行,改用京房十神克入官杀克出财,生入为印生出食伤同我比...四、仍依萧吉十二生死所(十二生旺库)只论妻、财为主,庶民命学,渐渐成为一种风气。南宋高宗南宋庆元 公元1196廖中《五行精纪》问世宋太宗禁禄命以后,一直至南宋时代,禄命法已经又公开独立问世了。期间,地下禄命文化,已经改变了唐代式禄命法的原有文化。廖中《五行精纪》,是以河图五行论命为主,附带局部纳音五行,此书于宋末流传至日本、朝鲜。注:相信南宋并不是只有《五行精纪》这一种禄命文集,也许有其它著作,皆未能传世而已。南宋末叶南宋绍定鄂国公岳珂(岳飞之孙)依明版《三命通会》记载,宋朝禄命书所失传者《用神经》(无作者,散见于造化元钥、栏江网等抄本中)《子平总论》(徐子平注,散见于各种诗赋)《五行精纪》(三命通会作者并不知道有此书,却有很多片段抄文,《三命通会》近乎三分之一是直接引用五行精纪之内容)《五行精纪》问世四十年后,禄命界发生了一项——中断了一百年,官方人士又开始支持禄命,此人即是岳飞将军之孙,鄂国公岳珂,其为五行精纪写序,故此,《五行精纪》又再得到民间与仕宦之重视。《五行精纪》已经受京房十神论命之重大影响,不过,还保存五分之一的纳音论命方式。五行精纪在元代已失传,却保留在日韩。2004年,由韩国译回中国。北宋民间禄命书重再问世南宋末叶 公元1279年-明 洪武 公元1386年失传:《五行精纪》《五行大义》《用神经》《子平总论》这四本重要书籍全部失传,但却形成至少十种以上的片段抄本,流传于后世,历经五百年而辗转抄、并,至今日可以考证者:明代抄本,留存在“黄金策”等京房系统十神化象、十二生旺库、坐引......依《五行精纪》清代抄本《造化玄钥》《栏江网》《百章歌》十干用神、喜忌、强、弱......依《子平总论》在元代一个世纪中,模模糊糊形成“徐子平”这位人物,却没有固定组合式子平法。明朝星平会海鼎足分三纳音五行——引退星盘式——唐西域子平氏——京房系今日能取用,同时能考证的纳音五行、星盘、子平法,当以《星平会海》此书最能兼顾。宋太宗禁禄命以后,纳音五行转变为子平河图五行,历时三百年,其间是有完备的各层次的转型记录,以及详尽的对照规格,即是在《子平总论》《用神经》《五行精纪》转型期至少有十种以上方案,可考证者,约以以下六项为主1.江湖式——纳音五行:诗赋、统计2.原封不动——只是放弃帝王之命3.十神派——受克,不能受克......改为财官印食4.干支派——重视三合透干(只用十二生旺库)5.五行禄绝(只取禄、绝对位)6.十二种纳音五行,代入河图天干......

——————————————————————————

本篇完,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关注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