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我的学生们
离开农场已经四十多年,总也忘不了在云山一中任教的岁月,也忘不了我的那些学生。
我是1974年调入一中的,起初在初中部教语文和体育,后来在高中部教过语文、政治、数学,送走过76届毕业生,后来接手78届学生,算起来也有百十名学生,加上教过的,大约也有不少了。
我最初接手的是初中7年3排的班主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时学校实行9年制,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7年3排是当时的初中2年级。这是一帮非常可爱的学生,吃苦耐劳是他们的可贵品质。虽然其中有不少调皮的孩子,但只要引导得法,他们就是班里干活的主力干将。
记得有一个组在迟少平和李荒英两位同学的带领下,曾创造出育肥猪日增重2斤4两的当时农场纪录呢! 为此孩子们没少付出,有时甚至是连轴转照看育肥猪,经过90多天的精心喂养终于育肥成功!
那时的教学很不正规,说实在的,教师的学历和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备课的深度决定教学效果。而我们这些知青转行的,都是摸索着教学。面对这样的教师,学生们依然是非常尊敬,而且几乎是言听计从。当然,这些各个连队调来的老三届知青教师也都是尽心尽力地传授知识,也传授做人的道理。
在这期间,我还当过新创建的云山一中鼓号队的指挥,与当时的这些小队员们建立了很亲密的关系。
在此之前,云山没有鼓号队,我们需要从头学起。我是凭着以前的记忆整理出鼓点,选了有节奏感的鼓手开始练习,练了一段,终于能够在一些重要的活动中亮相,受到了当时场里上下一致好评。
于是,在一次农场的运动会后我们鼓号队去照相馆合了一张影,这张合影成了我们美好的回忆。只可惜鼓手都是女生,号手都是男生,照相时男生都不知跑到哪里去了,照片上只留下我带着半个鼓号队的身影。

76届班里的同学来自全团各个连队,尤以2连、5连、8连和团直各单位的子弟居多,他们的家庭背景差别很大,同学们性格各异,但是我们很好地融在一个温暖的集体中。直到现在,我都清楚记得他们的名字:王忠、周露、宋兰友、陈建华、王巧云等等。
当时9年3排的学生们,已然都是很能干的小青年了,因此他们在学校组织的各项劳动中从不惜力,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我的作用就是鼓动他们努力向前,绝不服输,因此几乎每次学校组织的各项劳动总能争得优胜。无论是夏锄还是秋收,也无论是后山的开荒还是校内的平整土地,我的学生们都是最棒的! 而且我们不是个别同学突出,而是整体很强,因此每次劳动,我们都是比着孙广伟老师带领的9年1排和韩玉胜老师带领的9年2排,一定要力争第一。就这一点来说,我为我的学生们自豪和骄傲!
在这两年中,我从柏友奇副校长手中接过了接力棒,担任了云山一中的团总支书记。当时初中的学生团员极少,一般都是到了高中才开始发展入团的。于是我们把重点放在扩大宣传、发展新团员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到76年毕业时已有40多名团员了,团员们还合了影留念。合影中除了我班的团员外,我还能叫得上名字的有张恩武、刘云生、纪永先、彭虹等同学。
此后,我又接手了新的8年级学生,担任他们的班主任,可惜的是仅仅带了他们一个多学期,就参加文革后恢复的首次高考,1978年3月离开一中去哈尔滨上学。真的是很对不起这届学生。尽管只带了他们短短的几天时间,我们还是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分别多年,他们始终记得我,在他们毕业30周年的聚会上,特意请我参加,使我倍加感动。直到现在,我的脑海中常常想起学生当年的模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今,我已退休多年,我的学生也都50岁了,他们遍布全国各地,在各自的岗位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我为他们高兴!
云山农场还有很多我的学生,一直难以见到,再见面时不知道还能不能认识。总有一天我要回农场去.看望我日夜思念的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