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枪炮声渐息,大势已定。一个黄埔军校毕业的军长,张治中的女婿,他没选择对抗,也没选择起义,而是去了香港……他做了什么?
周嘉彬,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名字。黄埔五期,优等生,这履历看着就闪闪发光。抗战时期,他去德国留学,回国后,西安警备司令、52师师长、80军副军长……一路高升,妥妥的军界精英。想想看,这要是搁在别的年代,妥妥的人生赢家啊!可偏偏赶上了那兵荒马乱的年代。
他岳父是张治中,这关系网,啧啧。张治中在国民党里地位举足轻重,这女婿自然也水涨船高。可国民党这艘船,眼瞅着要沉了,这跳船还是死扛,可真是个难题。很多人都在赌,赌对了,荣华富贵;赌错了,万劫不复。
这周嘉彬,他怎么选的呢? 他选择了香港。1949年9月22日,他飞去了香港。这选择,当时可是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说他临阵脱逃,有人说他识时务者为俊杰……各种说法都有,众说纷纭。
但换个角度想想,他这选择,好像也挺让人理解的。毕竟,大势已去,继续对抗,结果可想而知;起义投降,又怕牵连到家人,特别是岳父张治中。所以,去香港,也算是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吧?至少保住了性命,也避免了更大的风险。
到了香港,周嘉彬过上了比较低调的生活。他没参与什么政治活动,而是默默地过日子。这期间,他还跟一些国民党高层保持着联系,毕竟,老朋友嘛,总要有点联系。
时间到了1950年,他回大陆了。 这又是让人意外的一笔。据说,是妻子张素我劝的他。回到大陆后,他没再从军,而是转向了水利工作。担任水利部参事,全国政协委员……这人生轨迹,真是充满了戏剧性。
他的一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电视剧。 从黄埔军校的优等生,到国民党军队的将领,再到香港的隐居生活,最后回到大陆,从事水利工作……他的选择,或许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是身处那个时代,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周嘉彬的经历,也让人们思考:在动荡的年代,个人的命运与大时代的变迁,究竟该如何选择? 历史早已尘埃落定,而周嘉彬的故事,却依然值得我们去回味,去思考。他的一生,或许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选择,但它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观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他的选择,或许正是那个时代无数人的缩影。 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都在摸索着前进的方向,而周嘉彬,只是其中之一。
他的一生,充满了变数与选择,也充满了对时代的无奈与妥协。他最终选择了平静的晚年生活,这或许也是一种幸福吧。1976年,他在北京去世。他的故事,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被遗忘,但他的选择,却会一直留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段独特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