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有没有想过,一个皇帝临死前,最惦记的是啥?是江山社稷?是子孙后代?或许吧,但对于朱元璋来说,可能还有个更让他挠头的事儿——他的儿子们,特别是那个燕王朱棣。临死前,他连喊三声“燕王来否?”,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是想立他,还是想弄死他?这问题,还真让人捉摸不透。
咱们先说说朱元璋这老小子,他可精明着呢!为了稳住江山,他把儿子们都封到边疆当藩王,说是“建藩屏”,其实心里门儿清,这是防着他们呢!一个个儿子就像他手里的棋子,摆在各个战略要地,互相牵制,谁也别想独大。这招儿,看着挺高明,可这世道,哪有那么完美的事儿? 他把朱棣这小子安排在北平,那地方可是战略要冲,又是当年元朝的势力范围,得派个厉害角色去镇着。你看,这老皇帝的算盘打得啪啪响,可他没想到,这棋子,最后却成了他最大的威胁。
你想啊,每个藩王手里都握着兵权,地方上的事都归他们管,权力大着呢!朱元璋虽然想方设法限制他们,但架不住人算不如天算。他最看重的太子朱标先没了,这可是给了朱棣翻身的机会。之后,秦王、晋王又相继去世,本来能制衡朱棣的兄弟们都没了,这老皇帝能不急吗?这就好比他精心设计的围棋局,一个个棋子倒下去,最后只剩下一匹脱缰的野马了,那感觉,能好受吗?而且,这朱棣可不是个省油的灯,在北平经营多年,手下人多势众,民心所向,跟那些个软弱的兄弟可不一样。
这下可把朱元璋急坏了,他又是派人盯着朱棣,又是加强宁王的兵力,又是下遗诏限制藩王权力,各种招数都用上了。可这些招数,看着挺像那么回事儿,实际上都是治标不治本,就像用创可贴堵窟窿,根本堵不住。他派去的人,在朱棣面前,根本不够看。朱棣这小子,本事大,人缘也好,早就把北平经营得铁桶一块了。
老朱心里苦啊,他既想保住孙子朱允炆的江山,又舍不得对朱棣下手。毕竟是亲儿子啊,这手心手背都是肉。可他又怕朱棣造反,这矛盾,搁谁身上都难受。他不断收到消息,朱棣在扩充兵力,暗中拉拢人,这老家伙心里能不慌吗? 他临死前,一直盼着朱棣能回来看看他,可等啊等,却始终没等到。他带着这份遗憾走了,没多久,朱棣就举起了“清君侧”的大旗,靖难之役打响了。
细细想来,朱元璋这老小子,在处理儿子问题上,算是栽了大跟头。他这一生,精明强干,打下了偌大的江山,却在权力更迭上,失算了。 他临死前连喊三声“燕王来否?”,或许是希望,或许是绝望,或许是两者兼而有之。这声呼唤,道尽了一个帝王的无奈,也留下了千古之谜。 他那精心设计的布局,最终还是被自己最优秀的儿子打破了。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必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