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维学 来源:《外交官说事儿》
作者简介
袁维学 1945年出生于江苏宿迁县;长期在文化部外联局工作,从事对外文化交流事业;曾任中国驻泰国、巴基斯坦、菲律宾使馆文化参赞。
过去与现在
大约在五六千年前,马来人先后从印尼群岛、马来半岛、印度支那等地移居到菲律宾群岛。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菲律宾有许多土族部落和马来族移民所建立的割据王国。
1521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西班牙远征队到达菲律宾群岛。1543年,西班牙的三队兵舰穿越太平洋,前往摩鹿加群岛,途中经过菲律宾群岛,添办食品和饮料。当地民众送给比利亚洛沃斯(Villalobos)率领的舰队许多粮食。
这幅麦哲伦画像由不知名画家画于16世纪,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准确描绘麦哲伦样貌的画作之一。
西班牙人想给这里的群岛取个光荣的名字来报答当地人,又因为西班牙王储就叫菲利普,便将菲律宾中部诸岛称为“菲律宾群岛”(Las Islas Filipinas)。
1565年
西班牙侵占菲律宾,统治菲律宾300多年。
1898年6月12日
菲律宾宣布独立,成立菲律宾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同年,美国为了与西班牙争夺殖民地而发动美西战争,双方最终签订《巴黎和约》,美国凭此占领菲律宾,菲律宾继而又沦为美国殖民地。
1942-1945年
日本占领菲律宾。日本在二战中战败投降后,菲律宾再次沦为美国殖民地。
1946年7月4日
菲律宾独立。
根据《巴黎条约》产生的“北美新地图”
菲律宾实行总统内阁制,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中央政府采取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制度。在结构及功能上,地方政府与中央行政府相似。
在菲律宾,多种语言和宗教传统并存。远古时代,菲律宾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本土文化,后又在中国、马来西亚、欧洲诸国和美国的影响下,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多元文化发展态势。
菲律宾有70多种通用语言,绝大部分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他加禄语、宿务语、伊洛哥语、比科尔语、萨马语、邦板牙语、班嘉诗兰语等语种使用广泛。他加禄语和英语为官方语言。他加禄语的文字是拉丁字母拼音文字,大部分其他方言也都采用拉丁字母拼音。
民族风俗
菲律宾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内库利特族居民不分男女老少,都喜欢文身。孩子长到12岁时,就会在两臂、胸部及背部刺上许多图案。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上的图案会越来越多。
巴扎人常年生活在海上,以海为家,以船为家,几乎与外界隔绝。部族内可以通婚,如果是近亲结为配偶,行婚礼时要向海神祈求消灾免祸。
菲律宾人大多通过自由恋爱结婚。在农村,男青年往往用歌声向他倾心的姑娘求爱,并赠以花束。花的颜色以白色和桃色为佳,茶色和红色属禁忌之色。
菲律宾穆斯林婚姻由父母决定。男方通过媒人向女方家庭提出求婚意愿并交付聘金。婚礼仪式由伊斯兰阿訇主持。少女步入十二三岁时,便被视为处于适婚年龄。
土著伊戈罗特人的婚约主要有两种形式——父母主婚和试婚。试婚期间,如果不能生育,可以随时分开。巴扎人允许多偶婚的存在,他们的婚事多半由父母包办,经常是表兄弟姐妹之间通婚。矮黑人( 菲律宾有的一个族群,是东南亚最早的原住民)男子求婚,须用弓箭射穿女子在远处安置的竹筒,未射中者,说明男子无力养活妻子,求婚的目的就难以达到。
每逢星期日,菲律宾全国各地都会举办斗鸡比赛。斗鸡的风俗是由西班牙传入菲律宾的,现已成为菲律宾民间极为流行的一种游戏。
斗鸡大体可分为天然斗鸡、本地混种斗鸡和进口斗鸡三类。还有一种“蒙地诺”斗鸡,是由美国、古巴、西班牙的斗鸡与本地鸡杂交而生,战绩最好。
菲律宾斗鸡场
斗鸡场往往建在大厅中央,平台高约1.5米,观众围在四周。斗鸡比赛开始后,鸡主人分别抱出自己的鸡(鸡腿上都缚有刀片),将鸡放入围栏内。斗鸡场面惊险而残酷,吸引着大批本地观众和外国游客驻足围观。
每年3月15日后的第一个星期日是圣周节。圣周节是菲律宾天主教徒为纪念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而举行的宗教庆祝活动。在7天圣周节中,每天都有活动,到了周日,教徒先在教堂内集会祷告,然后游行,以纪念耶稣在受难前进入耶路撒冷。
圣周节——传统吟咏
圣周一,开始诵经;圣周二,做弥撒;圣周三,举行圣欢会;圣周四,是忏悔日;圣周五,是耶稣受难日,这天晚上会举行圣葬;圣周六,是耶稣复活日,圣周节的庆祝活动在这一天达到高潮。为了纪念耶稣和圣母重新会面,还会举行“会面游行”。
圣周节——圣周游行
每年5月15日是圣伊斯多节。传说古时候,在巴纳哈一带有个农民,名叫圣伊斯多,终日在地里劳作。即便别人颗粒无收,他仍然收获颇丰。圣伊斯多死后,被当地人尊为土地的保护神。
每年庆祝圣伊西斯多节时,就会有数以千计的游客和度假者涌向这里。
在他去世的5月15日这一天,人们用大米做成卡饼,涂上各种颜色装饰房子,人们还会抬着圣伊斯多的高大塑像游行。游行结束后,孩子们可以向装饰着卡饼的房子的主人索取美味食品。
文化与艺术
菲律宾被殖民统治300余年,其文化艺术受西方影响较深。自菲律宾独立后,历届政府都重视维护和发展民族文化,通过实施一系列本土化、民族化举措,不断提升菲律宾文化的艺术水平。
菲律宾文化中心隶属于文化委员会,是一个独立的半官方机构。菲律宾文化中心启用于1969年,旨在保护菲律宾的传统文化艺术,展示菲律宾的艺术成就,鼓励菲律宾的艺术家们以菲律宾本土题材和文化传统为蓝本进行艺术创作。
菲律宾文化中心
为了丰富菲律宾人的自我表现力,促进与国际艺术机构的合作,菲律宾文化中心邀请外国艺术家前来举办演出和展览。如今,文化中心平均每年举办500场各类艺术活动。
菲律宾文化中心设立艺术成就奖,其中最有声望的奖项是“国家艺术家奖”。中心设有剧场、展厅、影院、训练厅、图书馆等,下属文艺团体经常在剧场里举办演出活动。
菲律宾文学传统深厚,远在西班牙殖民统治之前,菲律宾就有丰富多样的口传文学和书面文学形式。口传文学的内容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1
神话与传说,用以叙述世界的创造历程以及男、女、花、鸟、动物等的起源;
2
歌曲与诗歌,用以歌颂神灵和英雄的功勋;
3
寓言、谚语和谜语,用以反映古代马来人朴素的哲学观点。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较为著名的有古代伊富高人流传下来的叙事诗《阿丽古荣》与史诗《呼得呼得和阿里姆》《邦都地区的狩猎歌》《孤儿之歌》等,还有棉兰老玛拉瑙人留传下来的《达兰干》、伊洛干诺人留传下来的史诗《拉姆安格的生活》以及古代民间故事《麻雀与小虾》《安哥传》《世界的起源》等。这种口传文学至今还在民间广为流传,对菲律宾的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早期的书面文学遭到了西班牙殖民主义者的摧残,所以保存下来的很少,主要有描写穆斯林世系的《萨耳西拉斯》;古代班乃岛纪年史《马拉塔斯》,描述了婆罗洲的大督们在普蒂大督的领导下来到班乃岛的故事。除此之外,还有在1250年颁布的《马拉塔斯法典》和1433年颁布的《卡兰蒂雅奥法典》。
19世纪上半叶,菲律宾著名的他加禄语诗人弗朗西斯科·巴尔塔萨尔在狱中创作了《弗罗兰第和罗拉》。这首长诗采用骑士诗歌的形式,以反抗异族侵略,抨击民族叛徒和歌颂爱情、自主为主题,被誉为菲律宾近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杰作。长诗优美流畅、深沉忧伤、讽刺辛辣、语言生动,富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引起菲律宾人民的强烈共鸣。巴尔塔萨尔也因此被人誉为“菲律宾人的诗王”。
19世纪末叶,菲律宾杰出的民族诗人和作家何塞·黎刹的作品深刻地渗透着反抗殖民者统治、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的爱国主义基调,对促进菲律宾人民的民族觉醒和奋斗起了很大作用。
何塞·黎刹
1887年,黎刹在柏林发表的反殖民主义的长篇小说《不许犯我》和在1891年发表的《起义者》,揭露了殖民主义者神权统治和天主教修道院神父的残忍与伪善,描绘了菲律宾人民受压迫、受到剥削的悲惨生活图景,表现了菲律宾人民的觉醒和抗争,影响广泛,促进了独立运动的发展。鲁迅先生曾给予《起义者》很高的评价。
在这一时期,较有名气的诗人还有何塞·帕尔马。他一生中创作了不少题材广泛、感情丰富的诗篇,主要代表作有《菲律宾诺斯》《深信》等。
1898年,菲律宾沦为美国殖民地,英语逐渐代替西班牙语被广泛使用,因而出现了不少用英文创作的著名小说,它们继承了菲律宾民族文学的传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英文作品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08-1924年,被称为“模仿时期”。作者多为大学生,创作方式大多为模仿美国的小说。这一时期内,较著名的作家有佐伊罗和乔治。佐伊罗是第一个用英语写长篇小说的菲律宾作家,于1921年出版了爱情小说《忧伤之子》。乔治的小说有《发光的信号》等。
第二阶段为1924-1935年,被称为“实验和独创时期”。这一时期内共涌现出两批作家:第一批作家的主要代表是克莱门西达·乔文·科莱科等;第二批都是青年作家。虽然他们受到欧洲文学的影响,但作品都具有浓厚的乡土色彩。
第三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到20世纪60年代,被称为“更伟大的独创时期”。这一时期内出现了一批青年作家,当时文学运动的主流仍然是创作爱国的民族主义文学,作品多数以宣扬热爱家乡、热爱民主与自由、歌颂纯洁的爱情、反对异族侵略等为主题。
近年来,菲律宾政府提倡发展菲律宾语文学,并采取了一些鼓励措施。菲律宾语文学事业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其水平还远不如英语文学。
菲律宾的现代绘画艺术风格多样,存在着多种流派,如路斯抽象派、贺雅抽象表现主义、新写实主义和写实主义等。菲律宾较著名的现代画家有维森特、费尔南多、阿西斯和洛伦佐等。
维森特·曼纳萨拉
维森特是一位精通多种绘画艺术手法的大师。他的画深刻描绘了菲律宾普通村民的各种劳动场面。为了表彰他在绘画和现代美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贡献,菲律宾政府在他逝世后授予他“民族画家”称号。
费尔南多是著名的抽象派画家。他的作品反映了菲律宾群岛的美学价值和多彩的人民生活,在菲律宾文化中心的艺术剧场的帷幕上,悬挂着他的一幅杰作《创世纪》。
菲律宾人素以能歌善舞著称,全国几十个民族都有自己风格独特的民族音乐和舞蹈。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入侵以后,西班牙的音乐和舞蹈也随之传入吕宋平原、米沙鄢群岛和沿海地区。因此,当地的民族音乐和舞蹈受西班牙音乐、舞蹈的影响颇深,但后来又逐渐回归并突出了菲律宾民族的特色,进而菲律宾本土化,成为广大菲律宾人民乐于接受的民间乐曲。
20世纪以后,由于美国的入侵,这些地区的音乐和舞蹈又受到美国的影响,西方的轻音乐和交际舞广为流行。
菲律宾独立后,政府为了弘扬民族文化、鼓励提倡民间艺术,决定从1973年起,于每年7月在菲律宾民间艺术剧场举行一次“菲律宾民间艺术节”,各省市、各地区都会派出文艺演出队,汇集到首都马尼拉,参加演出比赛。
华侨义山
马尼拉的“华侨义山”可谓一处独特的景观。之所以说它独特,是因为它是一座“死人的城市”,即华人公墓。
马尼拉“华侨义山”入口牌楼
马尼拉的“华侨义山”位于马尼拉市与加洛干市的交界处,占地面积52.67万平方米,区域周长3300.83米。它共有5个门,即南门、中门和北门,以及毗连天主教墓园的旁门和毗连菲律宾人北义山的旁门。
华侨义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马尼拉流行瘟疫,非天主教徒的华侨在死后不被允许安葬于天主教徒公墓,马尼拉华侨遂产生了单独开辟华侨义山之想法。
1870年,华侨地方领袖尊亲在原有义山的基础上,又填挖地皮、增辟坟场,建筑崇福堂,作为追悼奠祭之用。
华侨义山俨然是“城中之城”。此城被称为“佳城”(死人城)。“佳城”四周筑有高墙,里面宽阔的水泥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可供车辆穿行,并置有路标“林旺路” “尊亲路” “林合路”等等。这些道路多以已故菲华著名侨领的名字命名。
马尼拉“华侨义山”富豪的墓屋宛
富豪的墓屋宛如一座完整的别墅,有楼房、门窗,甚至阳台。在墓屋,大厅地面的正中央安放着用大理石砌成的棺椁,灵柩放入其中后被密封起来。屋前门框的楹联上都写着华人悼念死者的传统辞句,门额上镌刻着衍脉籍地。
中菲友谊
菲律宾与中国东南部隔海相望,是一水之隔的近邻。两国人民有着亲戚般的传统友谊。中菲两国的友好交往,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大约在我国的东汉、三国时期,中菲两国人民就开始友好来往;唐宋时期,中菲两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已颇为频繁。
袁维学参赞在向菲律宾朋友介绍中国书法。(图源:《视界——亚洲篇》)
在菲律宾的许多地方都曾发掘出大量中国文物。在菲律宾班嘉诗兰省发现的唐代古钱币、在宿务岛发现的唐式陶瓷、在苏禄群岛发现的晚唐陶器,以及在八打雁和内湖省出土的许多中国古瓷片,都足以证明中菲两国的友谊源远流长。在菲律宾还曾发现过葬于唐高宗时期(公元7世纪中叶)的中国古墓。吕宋岛仁牙因海湾博利瑙角的地下,埋藏着大量中国古瓷器。
2004年,袁维学参赞与马尼拉市长共同为菲中文化节举行开幕典礼。(图源:《视界——亚洲篇》)
我国的元代和明代,是中菲两国交流最为频繁的历史时期,船舶往来增多,跨国贸易进一步扩大,中国商人的足迹遍及吕宋等主要岛屿。福建南部的泉州,在当时是世界著名的港口之一,是菲律宾商人前来进行贸易活动的主要港口。
菲律宾王分别于1372年和1405年遣使来中国通好,受到礼遇。明太祖也曾派遣友好使节访问菲律宾。
苏禄东王的墓碑
苏禄岛(今菲律宾苏禄群岛)的东王、西王、峒王于1417年率领340余人访问中国。访问期间,东王巴图噶·巴达刺在山东德州病逝。明朝永乐皇帝将其厚葬,为其建墓立碑,并亲作碑文。此事在中国史书中有记载,并且该墓碑至今保存完好,东王后裔至今仍居德州。
此后,苏禄诸王和吕宋等国多次遣使同中国修好。公元15世纪,大航海家郑和多次率领庞大船队到亚洲各国进行贸易活动和友好文化交流,途中曾经三次派出使节访问菲律宾的仁牙因、马尼拉、民都洛和苏禄等地。至公元16世纪后半叶,每年有几十艘中国船只到菲律宾开展贸易。
很早时期就有中国人到菲律宾定居。到了唐宋两代,移居菲律宾的中国人逐渐增多,特别是福建、广东居民陆续扬帆过海,侨居于菲律宾的沿海地区。到了明代,华侨已逐步深入菲律宾的内地定居,他们同菲律宾人民生活和劳动在一起,世代和睦相处,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 END -
出处 | 《视界——亚洲篇》(2023年7月出版)
本文作者 | 袁维学
图片 | 本书及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凤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