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各位看官,你们有没有觉得这纯电车市场的风向,比咱变脸还快?
4月第二周的销量榜单,简直就是一场“宫斗剧”,各种反转看得人眼花缭乱,这背后,难道仅仅是几款车型的销量PK那么简单?
比亚迪海鸥,这小家伙又窜上去了,8095辆的成绩,直接把吉利星愿给干下去了,屈居老二,7683辆。
海鸥这波操作,够狠!
3月份直接宣布荣耀版上市,6.98万的起售价,明摆着要掀桌子。
这价格一出,直接把A0级市场搅得天翻地覆。
你想啊,以前买个老头乐都要好几万,现在加点钱就能开上海鸥,谁还傻乎乎的去买老头乐?
海鸥也不是没缺点。
有朋友就吐槽了,说这内饰塑料感太强,续航也差点意思,跑个长途心里没底。
但架不住它便宜啊!
这年头,谁兜里还没几个钢镚儿?
能遮风挡雨,能代步就行,要啥自行车?
比亚迪这波操作,也牺牲了不少利润,毕竟价格压得这么低,总不能赔本赚吆喝吧?
这低价策略,就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开疆拓土,用不好就得把自己给割伤了。
再说说特斯拉Model Y,这曾经的神车,现在也跌落神坛了。
3912辆的销量,排在第五,这跟以前动不动就月销几万辆的成绩比,简直没法看。
话说这特斯拉,也是够“飘”的,年初就开始降价促销,一会儿降个几千,一会儿降个几万,搞得老车主怨声载道,维权的、闹事的,一茬接一茬。
我有个朋友,去年刚买了Model Y,结果没过几个月就降价了,直接亏了好几万。
你说他能不生气吗?
天天在朋友圈骂特斯拉,说马斯克不厚道。
特斯拉降价也是有原因的,毕竟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了,不降价就得被市场淘汰。
但问题是,你降价也得考虑老用户的感受啊!
这口碑要是没了,以后谁还敢买你的车?
吉利星愿ES,也是够倒霉的。
本来上市的时候挺火的,结果没过多久就爆出交付延迟的问题,搞得车主们怨声载道。
你说这买车本来是件高兴事儿,结果等了几个月都提不到车,谁能高兴得起来?
这事儿一出,直接影响了吉利的品牌形象,也让不少潜在用户望而却步。
这交付能力,也是车企的一大考验。
你光会吹牛逼没用,得把车实实在在的交到用户手里才行。
小米SU7,这可是个“话题王”。
从发布到现在,一直占据着各大媒体的头条。
虽然中间也出现了一些负面消息,但是销量依然坚挺,4月第二周竟然还逆势增长了,6287辆。
这不得不佩服小米的营销能力,雷军亲自站台,各种花式宣传,把SU7打造成了一个“网红”产品。
小米也面临着产能爬坡的挑战。
毕竟是第一次造车,很多环节都需要磨合。
初期交付量有限,导致部分订单延期,也引发了一些用户的抱怨。
小米还得加把劲,尽快提升产能,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华为智界R7,也挺让人惋惜的。
这车刚出来的时候,智能化配置确实惊艳了不少人。
现在市面上智能化汽车越来越多了,智界R7的优势也就不那么明显了。
而且,这车销量也不太给力,4月第二周直接跌出了前30名。
技术创新是永无止境的,你今天领先了,明天可能就被别人超越了。
华为还得不断努力,才能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对了,最近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又来了,还有以旧换新的补贴,这对纯电车市场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未来的市场格局会如何变化?
谁能笑到最后?
这还真不好说。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只有不断创新、提升品质、优化服务的车企,才能赢得用户的青睐,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去。
选车的时候,别光看价格,也得看看品质、技术、服务。
别到时候贪图便宜,买了个“爹”回来,那就后悔莫及了。
纯电车市场,水深得很,各位且行且珍惜。
啥心理?降价不好涨价好,觉得亏了,再买几辆!
特斯拉每个季度第一个月都是优先供应海外市场,人家都是交付多少写多少了,哪像拉几比亚迪,都是4s店和二手车商提的货,都还没卖出去呢
没事星愿说第一季度拿第一也算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