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正在将波罗的海变成其“内海”,卡住了俄罗斯最后的西进通道,至此,对俄罗斯至关重要的四片海域已去其二,也意味着西进和南下的通道都面临被堵死的局面。
在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之后,除俄罗斯以外的所有波罗的海沿岸国家,都成了北约成员国。很多欧洲媒体去年戏称波罗的海已经成为“北约湖”或者“北约内海”,当时俄罗斯还没有什么感觉,但最近俄罗斯逐渐体会到,其通过圣彼得堡港口进出波罗的海的航运通道,正在被北约的“大手”卡住,并且卡得越来越紧。
对此俄罗斯驻丹麦大使弗拉基米尔·巴尔宾在2月2日接受俄罗斯媒体采访时表示,北约正试图将波罗的海变成北约的内海,俄罗斯将根据国际法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自己的利益。
巴尔宾说这番话是有原因的。
就在1月26日,拉脱维亚和瑞典之间的一条海底数据光缆突然断开,瑞典政府怀疑是从俄罗斯启航的保加利亚货轮“维珍”号“蓄意破坏”,因此将这艘货轮扣押在卡尔斯克鲁纳附近的一个瑞典海军基地外的海面上停泊,并登船调查。
据欧洲媒体称,这已经是波罗的海近两年发生的第四次海底设施被破坏事件,还没算上“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炸事件。
波罗的海仅在去年11月和12月,就发生过两次海底光缆被“蓄意破坏”事件。其中11月那次,芬兰和瑞典把”锅“甩给一艘中国货轮,不过很快就在中方的调查下洗清冤屈。现在这两国怀疑两次事件都和所谓的俄罗斯”影子舰队“有关。
波罗的海的平均深度只有55米,很多地方的海底设施都可能被大型商船的船锚损害,这本是正常事故,但北约国家正打算以这些事故为借口,控制俄罗斯在波罗的海进出的船队。
这些商船目前被北约国家媒体整齐划一地称为“影子舰队”,指责它们蓄意制造了这些海底设施被破坏的事件,目的是很清晰的:这些船只大部分是油轮和货轮,担负着俄罗斯出口石油和进口其他产品的任务,是俄罗斯的经济命脉之一,而北约国家正想要掐断这条经济命脉,让俄罗斯经济“失血”,无力支撑俄乌冲突的消耗。
为此,北约国家尤其是波罗的海沿岸的国家,正联合起来组织军事演习和巡逻行动。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在近日对媒体表示,新的“波罗的海”任务将投入更多的巡逻机、军舰和无人机。他声称有理由对海底基础设施的破坏事件表示“严重关切”,北约将在未来的事件中登船甚至可能扣押船只。
俄罗斯传统上沟通西欧和中东的海上通道主要就两条,一是通过波罗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港西进,二是通过黑海沿岸的港口南下。
从黑海沿岸出发的船只必须通过土耳其控制的海峡才能进入地中海,虽然身为北约国家的土耳其与俄罗斯的关系特殊,并未卡死俄罗斯的贸易航线,但是乌克兰的自杀无人快艇正在黑海上狙击一切俄罗斯船只,因此俄罗斯黑海方向的贸易量已经大为减少。
再加上地中海重要据点叙利亚的易手,俄罗斯的南下通道已经危若累卵,如果波罗的海航线再被卡死,俄罗斯的外贸就危险了。
为了摆脱被北约国家堵死西进和南下通路的命运,俄罗斯的出路除了开发穿越北冰洋的北方航道,剩下的就是与中国合作,开发陆上贸易通道了。
俄乌冲突即使在特朗普的压力下能够达成停战协议,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在短期内也不可能恢复到战前那样,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俄罗斯发展经济的重心只能放在远东和西太平洋地区,而其传统的“精华领土”、欧洲板块,反而变成了与北约对峙的前线。
即使俄罗斯要开发北方航线,也面临北约国家的围追堵截。北极理事会的八个成员国中,除了俄罗斯外全部都是北约国家。如果特朗普政府吞并格陵兰岛的“阳谋”得逞,那么北方航道面临的环境将会更加恶劣。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特朗普对俄罗斯的态度并不像外界此前想象中的那样好。如今特朗普正大力推动美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一方面逼迫欧洲国家停止进口俄罗斯油气转而采购美国油气,另一方面又在逼迫沙特阿拉伯把油价打压到45美元每桶之下,这样俄罗斯的石油工业就毫无利润可言,俄罗斯经济很快就会失血。
不过从咱们中国的角度来看,美西方给俄罗斯施加更大的战略压力,并且把石油价格打压下去,倒算是件好事,这也是让美国感到尴尬的地方。
美国和北约的持续挤压,也会把俄罗斯进一步推向中国,当然像朝鲜、印度、越南等亚洲国家,也会成为俄罗斯下阶段的重要合作对象。大国博弈并非你来我往这么简单,某些西方政客把俄罗斯想得太脆弱,也把这个世界想得太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