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焦虑的孩子,但一定有一个焦虑的妈妈。”但实际上,孩子也有焦虑与烦恼的时候,而当这段关系中缺乏有效沟通时,便会出现以下情况: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更加懂事,孩子总是希望父母能够理解自己,在这种相互不能共情的基础上,再加上传统东亚家庭里的“家长式作风”,最终导致亲子的矛盾爆发。
温暖故事治愈心灵
电影《奔跑吧,麋鹿》讲述的是10岁的刘欣如在与父亲外出时不幸遭遇车祸,这场悲剧不仅导致她失去了父亲,甚至给她带来了深重的心理创伤,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自那以后,欣欣开始自我封闭,与同学的关系也日益紧张,有时还以暴力的方式宣泄情绪。在医生的建议下,母亲带着欣欣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夏令营。
在那里,欣欣遇到了一只名为丢丢的麋鹿,一位因幼年时受伤而行动不便的绘画老师柳叶,一位生态园的摄影师秦叔叔,以及生态园的守护者姚爷爷。在与人的相处中、自然的治愈下,曾经“迷路”的欣欣和妈妈都得到救赎,成功与自己和解,找到未来的方向。
直白揭露社会问题
《奔跑吧,麋鹿》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家庭与成长的电影,它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影片通过展现欣欣与母亲、与周围人、与自然的互动,揭示了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亲子沟通障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家长式作风”的弊端。
虽然电影的主题是“救赎与治愈”,但其中却真实地揭露了传统东亚家庭里的致命问题。“我都是为了你好”已然成为“家长式作风”的标志。所谓“家长式作风”又称为家长式领导或父权主义,是一种行为方式,具体表现为父母总是习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左右孩子的选择,从不询问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在父母看来是在用无私的爱用心搭建温馨的家,而在孩子看来实则是在打造坚实的牢笼困住孩子,用以满足自己极强的控制欲。
除此之外《奔跑吧,麋鹿》聚焦儿童心理问题,向观众传达孩子内心深处的呐喊。电影直面“儿童抑郁”这一难以把控的社会题材,影片不仅展现了儿童抑郁的表现,而且探讨了儿童抑郁背后的原因以及家长该如何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孩子。
自然与生命共鸣
麋鹿在中国神话中被视为神兽,有灵性通人性,象征吉祥与富贵,是中国特有的世界濒危珍稀动物,是长江生态文明建设的保护性旗舰物种。
电影以麋鹿为欣欣与自然联系的载体。麋鹿丢丢是一头鹿王,它曾因体质虚弱而遭到鹿群的遗弃,孤独地生活。然而,它并未屈服于命运,而是不懈努力,使自己变得强大。最终,在鹿王的争霸赛中,它击败了所有竞争者,荣登新鹿王的宝座。丢丢成长的故事让有相似经历的欣欣产生强烈共鸣,由此获得尝试自我改变的力量。丢丢从被遗弃到成为鹿王的历程,与欣欣克服心理障碍、重拾信心的过程相互映照,揭示了自然界中生命成长的普遍规律。
影片以辽阔的画面与生动的鹿群呈现了自然的灵动与包容。影片中,自然的美丽风光与麋鹿丢丢的坚韧精神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生命画卷。自然以其独有的方式治愈着欣欣的创伤,也治愈着观影的每一个人。电影巧妙地将人物的情感变化与自然界的壮丽景象相融合,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奔跑吧,麋鹿》揭露社会问题的同时,达到治愈心灵的效果。9月5日,让我们一起在影院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遇见自己的麋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