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科举体系中,新科进士的甲第分为三等。一甲仅有三名,获赐“进士及第”,并直接授职为翰林院修撰或编修。二甲与三甲则各有若干名,分别赐予“进士出身”与“赐同进士出身”。有别于一甲,二甲、三甲进士均需参与朝考,其后续等第依朝考成绩判定。
依据定制,于朝考中成绩位列一等与二等者,照例进入翰林院庶常馆予以深度研习与培养。而其余考生,则划归进士班,继而加入候补序列。待吏部进行铨选之后,他们或留任于朝廷各部,或被分发至外省任职。
在诸多文献资料中,御史屡屡提及“庶常馆”。想必多数读者对庶常馆这一机构有所知晓,然而,对于其内部官员的具体配置状况以及实际运行机制,却未必深入洞悉。基于此,下文将对庶常馆展开简要阐述。
在清代的官僚机构体系中,翰林院下辖起居注馆、国史馆、庶常馆、典簿厅、当月处、诏待处,以及东、西二厅等部门。而在这些下属机构里,起居注馆、国史馆与庶常馆,无疑占据着最为关键的地位。
自翰林院创立伊始,其职责便天然与“文”紧密相连。在清代,翰林院并不承担具体行政事务,而是主要专注于诸如史籍编纂、书籍修撰、诏书拟制、章奏文移处理以及翻译等事务。
清初,于行政建制中设立庶常馆,其归属于内弘文院(此乃清初内三院之一),主要承担新科进士的深造培育职能。顺治三年(1646 年),相关制度得以明确确立。每届进士完成殿试后,内三院会以正式奏请的方式,呈请皇帝从新晋进士群体里,遴选出文学素养与能力兼备、且身体强健者,授予庶吉士之职。
清顺治十五年七月,朝廷对中央机构进行调整,将内三院改制为内阁,同时,翰林院亦从原有体制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自此之后,依据定制,掌院学士协同大学士,于新科进士群体中,遵循特定标准开列名单并引见皇上,以进行拣选。入选者进入学馆研习,此过程被称作“馆选”。由于入选者被称为庶吉士,亦名庶常吉士,故而该学馆得名庶常馆。
这一情况表明,在清朝入关初期的数年间,庶吉士并非经由朝考这一选拔机制产生,而是朝廷依据特定条件择定的。
顺治九年,经给事中高辛允奏请获准,依据各省规模差异,酌定庶吉士名额,选拔汉族进士四十人、满洲进士四人、蒙古进士二人及汉军进士四人,一并入馆。此后数载,各届殿试基于地域状况与人才情形,入选人数时有调整。顺治十二年,终止汉军进士的馆选举措;至顺治十五年,满洲、蒙古与汉军的相关考试条例亦予废止。
自彼时起直至康熙初年,馆选政策历经多次调整变革。直至康熙九年,相关制度终成定制:一甲进士于金榜公布后即刻授予官职;二甲与三甲进士中,经馆选者,在散馆之时予以授职。同时明确规定,无论满洲、蒙古、汉军抑或汉人进士,只要符合既定条件,皆可入选进入馆中。
清朝初期,官方确立规制,规定宗室成员不得参与科举科目的选拔。至乾隆十年与十三年的会试,却打破旧制,选拔宗室子弟进入庶吉士行列。自那时起,宗室子弟入选庶吉士逐渐成为一项既定制度。然而,从整体情况来看,宗室成员获选庶吉士的事例在历史记载中并不频繁出现。
庶常馆作为翰林院下辖机构,其肩负着为国家培育储备人才的重任,性质独具特色。基于此特殊属性,其在职官配置方面,与常规衙门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庶常馆并非设置常规意义上的正式职官,而是以差遣形式进行人员安排。
依定制,庶常馆置满、汉教习各一员,此二者为该馆之最高行政长官。其选任方式有二:其一,由吏部详列掌院学士、内阁学士等职衔,呈请圣上钦点;其二,自大学士、尚书、侍郎(限定为进士出身者)中特旨简拔。教习之职责,在于主管庶吉士之满文与汉文课程,每月定期授课两次。
于庶常馆师资体系中,位在教习之下者为小教习。掌院学士从侍读学士及以下官员里,遴选出数位学识精湛者,充任此职。小教习构成了庶常馆师资的中坚力量,每月各授课两次。与此同时,设提调两名,由掌院学士从编修、检讨中选派,其职责主要聚焦于庶吉士的后勤保障与日常生活管理。
自清初伊始至嘉庆年间,清廷针对庶吉士群体,施行了极为严苛的管理制度。彼时,庶吉士每日约于辰时(上午八点左右)需抵达庶常馆参与课业研习,直至申时(下午三点)方可返回居所,且若无特殊缘由,严禁请假。然而,自道光朝起,此管理制度呈现出逐步松弛的态势。在此之后,众多庶吉士仅于开馆与散馆前夕的数日,才前往庶常馆履行报到之责。
通常而言,庶吉士于庶常馆修习时长为三年。然而,若逢恩科,其学业进程便会有所变动,散馆时间提前,或一年,或二年。庶吉士在馆期间,核心研习课程涵盖满文、翻译,以及汉文领域的经史典籍、诗词辞赋等。待三年期满,庶吉士需统一参与散馆考试。此次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选派吏部、户部、礼部尚书等官员负责阅卷。依据考试成绩评定等第后,朝廷将根据等第结果,对庶吉士进行拣选并分途任用。任用去向包括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之职,亦或授予六部部属司员之位,还有可能授予科道官职。
于散馆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庶吉士,方被正式认定为翰林。这类翰林晋升速率颇为可观,通常于任职部院四至五年后,便有望擢升至省道、府一级的职位。
依循旧例,于各届新进士殿试环节,获一甲第一名者,当即授予修撰之职,而一甲第二名与第三名则授以编修之位。然而,待至散馆阶段,这些新晋之士亦需参与考核。若其于学问钻研上有所懈怠,便会遭受惩处,具体表现为须留于馆内持续研习,暂不授予相应官职。
在馆肄业的庶吉士,于学习阶段,每月获享四两五钱之廪饩。此数额相对可观,以岁时计,其所得竟逾知县之俸禄。然而,鉴于庶吉士身处京师,生活开支浩繁,且不乏各类交际应酬,故而其经济状况仍显窘迫,生活颇为清苦。
故而,在康熙朝,出于对庶吉士群体的关怀,朝廷特地下令,命各省盐政与各关差每年从既往款项中拨出四百四十两白银,用以资助庶吉士。此款项依据在馆人数进行合理分配。此外,在庶吉士于馆内研习期间,所需的笔墨纸砚等文具,以及各类经史典籍、诗文著作,皆由朝廷统一颁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