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医术高超,擅长外科,有着“外科圣手”之称,后人常以“华佗在世”来赞誉那些医术超群的大夫。
然而,一代名医最终却倒在了自己病人的刀下——曹操。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曹操为何容不下一个“江湖郎中”,执意要将他诛杀呢?
东汉末年涌现出了三位杰出的医学家,被称为“建安三神医”, 他们分别为张仲景、董奉和华佗。
在当时的那个封建社会中,多数人以“出仕”为荣,但华佗却特立独行,在战乱频繁、瘟疫横行的年代,毅然行走四方,以医济世。
华佗精通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凭借着高超的医术,他的名字很快传遍了神州大地。
当时,许多权贵之人都对华佗青睐有加,如沛相陈珪、太尉黄琬等,都曾多次邀请他出仕为官,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在他这里,治病救人才是王道。有一次,一位郡守的儿子神色慌张地找到了华佗,请求他为病重的父亲治病。
华佗向来是反感与这些权贵之人打交道的,可作为一名医者,哪有放任病人不管的道理?于是便跟着他去到了府上。
这才得知,该郡守不知怎的,一病不起,寻了多个大夫也没查出个所以然来,这才去请来了华佗。
而华佗在经过一番“望、闻、问、切”后,很快就发现了郡守的病因所在。原来,该郡守得的也不是什么大病,就是个“富贵病”。
这位郡守平日里生活奢华,大鱼大肉、好酒好玩,极尽享乐之能事,却忽视了身体的锻炼与保养,从而患上了这种病。
郡守儿子听闻,立刻询问华佗有没有医治的法子,华佗表示,这病能治,也好治,只需用到“心理疗法”。
他让郡守儿子取来纸笔,将郡守平日里所做的那些不齿之事统统写下来。然后,华佗亲自找到郡守,对他进行了一番痛斥。
郡守虽然气急败坏,但又无可奈何,毕竟这些事情的确是他所做的。在气急攻心之下,他狂吐了好几口鲜血。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次吐血竟然成了他康复的转机。没过多久,他的病情就得到了极大的缓解,甚至能够下床走动了,之前的病症也全都消失了。
早在那个时期,华佗就已经可以进行“脾脏摘除”手术了,这一点在史学家陈寿创作的《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就有记载,足以可见其医术之高明。
此外,华佗还发明了“麻沸散”,这是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
当然,提到华佗,就不得不提《三国演义》第75回中那段脍炙人口的“刮骨疗毒”故事了。
说是在襄阳之战中,关羽不幸负伤,胳膊被魏军的一支毒箭所射中,可军医想了很多办法,也一直不见有什么效果,这才请来了华佗。
华佗看了看关羽的伤,发现毒素已经侵入骨头,如果再不加以治疗,恐有性命之忧。
倘若要将这毒素清理出去,须得剖臂刮骨,光听这描述,就足以想象到会是怎样的剧痛了。
对此,关羽只是淡然一笑,一边与谋士下棋,一边让华佗为自己刮骨疗伤,在此期间,关羽始终神色不变。
这一段,不仅体现出了关羽的神勇,也凸显出了华佗的高明医术。不过,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一事,是罗贯中老先生杜撰的。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关羽确有“刮骨疗伤”一事,只是这当事人是军中的一位军医,名字及事迹等却没有记载。
虽然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的故事是艺术加工,但华佗为曹操诊治的事迹确是真实存在的。
而谁也未曾料到,华佗在救治曹操的过程中,竟也能遇上了“医闹”。
为了造建始殿,曹操不惜亲自挥剑砍伐了跃龙祠前的梨树,打那之后,曹操便患上了头痛之症。
有人说,是曹操砍梨树时,把“梨树之神”给得罪了,这才被“梨树之神”降下了惩罚。
曹操不信邪,派人寻遍名医,可不管如何诊治,始终没有什么气色,头痛的折磨愈发顽固。
虽说那个年代没有电视、报纸,信息不发达,但华佗的名声早已是闻名天下,曹操也是有所耳闻的。
实际上,曹操对华佗的“神医”名号是持以怀疑的态度的,他认为认为其中不乏夸大其词之嫌。
可随着头痛的折磨愈发剧烈,曹操终于不得不采纳了华歆的建议,派人将华佗请到了府中。
只见华佗从容不迫地拿出银针,为曹操施了几针。片刻之后,银针便显现出了奇效,曹操只觉头痛减轻了许多,整个人都变得神清气爽起来。
这一刻,他不得不对眼前这位神医另眼相看,会诊过后,华佗道出了曹操的症状所在。
他表示,这个病非常顽固,现下下针只能起到缓解的作用,治标不住本,倘若要想治本,就必须要长期治疗。
曹操一听,顿时皱起了眉头,看向华佗的眼神,也多了几分疑虑和不悦。
在他看来,华佗或许和那些故作高深的庸医并无二致,无非是想趁机多捞些好处罢了。
但此刻头痛已有所缓解,曹操便强压下心中的不满,将华佗留在了府中,成为了自己的“御医”。
不久,华佗以“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离开了这里,回到了家中。也就几天的功夫,曹操的头痛再次复发,没有办法,只好再次派人去请华佗。
这一次,华佗说什么也不去了,不是家中有事,就是妻子病重需要照顾,总之话里话外就是——不去。
这曹操能忍?那必是不能,既然“文”着请不来,只好“武”着请来了。就这样,华佗被强行带到了府中,根除自己的头痛之症。
在《三国演义》中,对于这一段是这样描述的:“请”来华佗后,当曹操在询问华佗破解之法时,他的回答,让曹操瞬间变了脸色。
华佗提出——开颅,顾名思义要想治疗,须得用利斧将头颅劈开,再将头颅中的病变部位切除。
可华佗的这番话,在曹操这里就不是一个意思了。在那个医疗技术不发达的年代,假设有个人跟你说:
“你这病要想治,就必须得把脑袋劈开,否则就是死。”
你的第一想法是什么?肯定是:这人是在开玩笑吧?这哪是在救我命,分明是想要我命!曹操也不例外。
曹操不禁怀疑起华佗的真实身份和意图来:这什么意思?难不成是他人派来的奸细?
一怒之下,曹操命人将华佗关进大牢,严刑拷打以逼问真相。结果自然是问不出个所以然来,尽管旁人求情,曹操也视而不见,将华佗处死。
华佗提出的“开颅手术”治疗方案在正史中并未记载,不过曹操诛杀华佗,确实不争的事实。
那么,曹操为何要执意诛杀华佗呢?真的是他的意气用事吗?这背后有着怎样的隐情呢?
在《三国演义》中,华佗被杀的原因,被归为了曹操的多疑性格,他的疑心导致了华佗的悲惨结局。
不过,《三国演义》毕竟是属于医术加工、虚构,不足为据。历史往往比小说更为复杂,华佗的死因,绝非表面的那样简单,而是华佗的“做官从政”。
这一点,在《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中就有体现,原文为:
“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这句话大意为,华佗是能治好自己(曹操)头痛之症的,但他却故意拖延,想借此机会来谋求仕途。即便自己不杀了他,这病也不会被根除的。
那么,曹操为何要这么说呢?这还得从华佗的生平说起。
华佗身处东汉末年,在当时的“规则”下,读书做官才是王道,这是一种风尚,它的热潮已经达到了顶点,华佗自然受到影响。
在此期间,华佗迷上了医学,这也是上文提到他婉拒多人为他举荐的原因之一,第二个原因便是这些官职大多都不大。
华佗性格自负,对于那些他认为“低级”的官职不屑一顾,这种工作与自己并不适配,因此他也不屑于因小(小官)失大(医学)。
可在他行医治病的过程中,他愈发地感受到了医生地位的低下,即便医术高超、名震一方,但在权贵眼中,他终究只是个大夫而已。
这种失落感与日俱增,而华佗也在默默等待着一个“入仕为官”的契机。很快,这个机会便降临到了他的头上——那就是曹操。
在给曹操治疗的过程中,华佗以医术为手段,称其需长期治疗,后又借口收到家书、妻子重病等借口一直不回。
据《三国志》记载,华佗回乡后,曹操曾多次派人前去查看、邀请。
他甚至嘱咐下属,若华佗的妻子果真重病,便放宽假期,并赐赠四十斛小豆以示关怀;反之,如果发现华佗是在找借口,便将其强行带回。
结果到了一看,果真以借口欺骗不肯回来。曹操顿时气急败坏,以“欺骗罪”和“不从征召罪”将华佗诛杀。
对于一位统治者来说,自己是有着绝对的权威在的,尤其是在那个专制的社会,要求自己的下属达到绝对的服从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曹操自然也是与那些统治者一样,在他这里,自己代表着“皇帝”,代表着绝对的权威,下属要做的,就是尽忠尽勇,绝对服从。
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偏偏在华佗这里“栽”了跟头,华佗的“要挟”、“违抗命令”的种种举动,对曹操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衅。
曹操的行事法则向来是:对我有用者,留之;对我无用者,诛之。显然,华佗的举动直接将自己推向了后者。
正如《三国志》中所记载的那样,华佗明明是个有能力之人,却偏偏想要“搞”小聪明,拖延病症,让其饱受病痛折磨。
在曹操看来,这样的无用之人又岂能留之?答案显而易见。于是,一代神医便这样陨落了。
结语总而言之,曹操的多疑性格和对权威的绝对维护,使他做出了诛杀华佗的决定,这一历史事件,也揭示了权力斗争中的残酷与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