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小的房屋维修基金办主任,竟然能“大胆”到这种程度——把公务收费窗口的二维码换成自己的私人收款码,这是什么概念?这不是贪污了,而是直接在百姓的眼皮底下“抢钱”!
而这场闹剧的开头,居然是因为周小健借钱“投资”失败!把普通老百姓的房屋维修基金,当成了自己翻盘的筹码,结果一个“贷给开发商”就赔了个底儿掉。明明是自己做错了决定,却把窟窿甩给百姓补上。这种逻辑,跟那些伸手就管爸妈要钱的啃老族有什么两样?区别是,啃老族啃的是家里,周小健啃的是几千户老百姓的头顶天。
案件曝光后,很多人说,周小健不过是个“芝麻官”,也许他觉得自己位置不高,搞点“小动作”不会有人发现。然而,“芝麻官”好像忘了,管的事情虽小,却都是直接关系民生的大事。房屋维修基金这类钱,每一分钱都是老百姓自己掏的,怎么可能没人盯着?贪得越久,越以为没人会管,结果被查得更干净,结局自然也越惨烈。
更荒唐的是,这种“小官巨贪”的背后,其实往往有些漏洞在“帮忙”。比如说,在这起案件中,手写白条和假票据大行其道,说明监管系统在长期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状态;再比如,周小健操作二维码换成私人账户,这种赤裸裸的行为,难道没有人质疑?是不是说明有些部门的日常审计和流程检查根本不到位?所以,周小健的存在,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制度执行过程中“有空子可钻”的问题。
反腐多年,“老虎”抓了不少,但像周小健这种“小苍蝇”,才是真正扎在人心里的毒刺。老百姓生活的每一天,和大老虎打交道的机会不多,可基层的“小官”却是大家绕不开的存在。如果这些人把自己的权力当提款机,把百姓的信任当成利用工具,那么腐败的影响面就是一整片基层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官贪腐的杀伤力一点都不“小”。
所以,治理“苍蝇式”贪腐,不能只盯着案件本身,更要反思为什么这些“小人物”敢玩命作妖。是监管不到位,还是制度本身不够细致?比如,二维码换私人账户这事,为什么一换就是好几年?资金使用的流程中,为什么审核机制迟迟没起作用?要让老百姓有安全感,最重要的不是“抓一个贪一个”,而是得建立一套真正无死角的防贪机制,让这些小贪污犯连动手的机会都没有。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你认为“小官巨贪”的问题能根治吗?监管漏洞该怎么补?对此你怎么看?快来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