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俪新剧,五五分成太天真!保险老炮儿吐槽:新人连汤都喝不上

婵娟莲步入嫏嬛 2025-04-25 23:36:15

近年来,职场剧屡屡因“悬浮”问题引发行业争议,孙俪主演的《蛮好的人生》(又名《三十九二十八》)再次将这一矛盾推向高潮。该剧以保险行业为背景,讲述精英代理人胡曼黎(孙俪饰)与新人薛晓舟(董子健饰)的职场博弈,却因情节设定被保险从业者质疑“严重脱离现实”。

一、精英代理人“被排挤”的合理性争议:行业生态的错位

剧中胡曼黎作为连续十年入选百万圆桌会员的销冠,因同事举报“旧账”遭公司封杀,这一情节被从业者直呼“荒谬”。现实中,保险行业自2020年起经历深度调整,代理人数量从2019年的912万锐减至2023年的281万,留存者多为高学历、高产能的精英群体。顶尖代理人年均产能达15万元以上,是公司的核心资源,企业通常会通过合规辅导而非直接舍弃来处理其业务瑕疵。

二、挂单分成的利益链:佣金缩水时代的现实悖论

胡曼黎与薛晓舟“五五分成”的合作模式,被批“违背行业常识”。当前保险行业正推行“报行合一”政策,佣金递延发放成为常态,如缴费期10年以上的保单佣金需分5年发放。此外,行业资源向高知代理人集中,3.8%的持证者掌握90%的高端订单,精英代理人无需依赖新人挂单即可获得高收益。现实中,新人若想挂单,往往需将大部分佣金返给上级,而非如剧中“平分收益”。这种设定既无视了行业佣金结构的复杂性,也弱化了精英代理人的议价权。

三、管理层逻辑的失真:从“人海战术”到“精英突围”的转型矛盾

剧中女领导对薛晓舟的打压行为,被指“脱离管理常识”。随着保险行业从“拉人头”转向“精英化”,团队激励模式已发生根本变化。2024年,头部险企推出“高端人才计划”,通过长期津贴与职业晋升吸引精英,管理层更注重培养而非打压新人。例如,泰康HWP团队中博士、硕士占比超30%,跨界精英通过资源整合实现高净值客户服务。剧中“为制造冲突而黑化领导”的套路,未能反映行业清虚提质后管理者与下属的利益共生关系。

四、新人塑造的悬浮感:理想主义与生存法则的割裂

薛晓舟“靠专业能力逆袭”的设定,被批“脱离行业生存逻辑”。当前保险行业新人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AI技术已替代50%的初级工作,线上化核保覆盖80%标准化业务;另一方面,客户需求从产品推销转向风险管理综合解决方案,要求代理人具备法律、税务等跨领域知识。现实中,新人若如薛晓舟般执着于“原则至上”,很可能因无法完成业绩考核而迅速淘汰。剧中将专业能力与职场生存对立,实则是将复杂行业矛盾简化为二元对立。

五、行业剧的创作困境:真实性与戏剧性的平衡之殇

《蛮好的人生》争议的本质,折射出职场剧的普遍困境。编剧团队虽声称“蹲点保险公司半年”,却将调研素材简化为“违规操作大赏”。例如,剧中频繁出现的伪造签名、泄露隐私等行为,在《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实施后已大幅减少,2024年销售误导投诉占比下降至50%以下。而行业积极面——如中国人寿通过ESG实践推动绿色金融、普惠保险覆盖2700万老年人等——却被完全忽略。这种“猎奇化”叙事,既加剧公众对保险行业的误解,也遮蔽了从业者的真实努力。

结语:当戏剧照进现实,行业需要怎样的表达?

《蛮好的人生》引发的争议,实为保险行业形象重塑阵痛的缩影。当前行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的转型,精英代理人的专业能力、合规管理的制度刚性、科技赋能的服务升级,才是真实的主旋律。职场剧若想真正“破圈”,需摒弃对行业痼疾的夸张渲染,转而挖掘合规与业绩的博弈、科技与人文的融合等深层矛盾。正如剧中胡曼黎的觉醒:“蛮好的人生,是敢直面自己的狼狈。”而行业的“蛮好”,或许始于对真实生态的真诚呈现。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