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记忆里,2024 年江西发生的一起房东在租户退房时,拿着手电筒对房屋进行 “定损” 的事件曾引发轩然大波,“提灯定损” 一词由此诞生,这一事件给当地的营商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谁能想到,仅仅时隔半年,类似的荒诞场景再次上演,山西大同一古城竟然发生了“撬锁点灯”的行为,不过这次的主角换成了官方。
山西素有 “地上文物看山西” 的美誉,其古建数量在全国首屈一指。在隋唐及以前,山西经济发达,孕育出了云冈石窟、应县木塔、悬空寺、五台山、平遥古城等众多闻名遐迩的景点。
然而,随着朝代更迭,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山西的地位开始下降。此后,由于缺乏足够的经济实力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和重建,再加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战争年代幸运地避开了重大破坏,使得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古建筑得以完整保存至今。这也是热门网游《黑神话悟空》选择在山西取景的重要原因。
如今,文旅产业已成为各地竞相发展的重点领域。它不仅能够提升当地的知名度,还能为地方带来可观的税收,激发经济活力。可以说,旅游资源就是各地的 “财神爷”,吸引游客成为了各地文旅部门的首要任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山西大同一古城为了打造美丽的夜色景观,吸引更多游客,要求商户 24 小时亮灯,这本是为了促进当地文旅发展的初衷,出发点似乎无可厚非,但整个执行过程却严重背离了法治的轨道。
根据新闻报道,2 月 3 日深夜,山西大同古城的一家店铺外,几名消防员蹲在地上撬锁。随着铁剪 “咔嚓” 一声,门锁应声落地,随后七名工作人员鱼贯而入。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们此番行动的目的并非抢险救灾,而是替商户 “开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fc59e134ed2e19397d55a54967b32da.jpg)
这一行为直接导致商户需要重新换锁才能正常营业。尽管在年前当地部门已经发布公告,要求商户必须 24 小时亮灯,但在商户已经关灯的情况下,采用强制破锁进入开灯的方式,展现出的不是对游客的服务意识,而是一种权力的傲慢。
在他们的行事逻辑中,似乎只要口头告知了规定,商户就必须无条件服从,一旦商户拒绝,就是 “敬酒不吃吃罚酒”。
于是,他们便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警告其他不遵守规定的商户,企图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f73ba5d7da02f1761e3701f2454aa04.jpg)
这荒诞的一幕在监控视频里定格,成为基层治理乱象的鲜活标本。
“撬锁开灯” 事件最让人痛心的,是公权力对私权的肆意践踏。即便商户未执行“开灯令”,这种破门而入的行为已涉嫌违法。《民法典》明确规定“私人财产不可侵犯”,但视频里工作人员的动作比开自家门锁还熟练。更讽刺的是,执行队伍里竟有消防员——本该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力量,此刻却成了破坏财产权的工具。
这种“物理说服”式的执法,暴露的是某些基层部门对法治的漠视。就像网友调侃的:“今天能为你开灯,明天就能替你关灯。”
当行政手段可以随意突破法律底线时,商户的安全感就像那被剪断的门锁,碎了一地。
商户的遭遇更显荒诞。先是要求拆除灯箱,现在又强令开灯,政策反复得像六月的天气。这种“朝令夕改”不是孤例:某地为创建卫生城市强拆店铺招牌,过两年又要求统一安装发光字;某景区为“古色古香”禁止现代招牌,客流下降后又默许商户挂霓虹灯。政策来回折腾的背后,是决策者把城市治理当成了搭积木游戏。
这种折腾对小微企业堪称致命。拆装灯箱每次成本上千元,开灯增加的电费也不是小数。山西这位商户算过账:每天多开5小时灯,电费够买30斤猪肉。当行政指令不考虑民生成本,再好的政策都会变成“扰民工程”。
追问更深层的问题:为何非要商户在深夜开灯?当地或许会搬出“美化夜景”“促进旅游”等理由。但监控视频显示,工作人员撬锁时已是深夜,街上连个游客影子都没有。
这种“演给空气看”的形式主义,在基层治理中已成顽疾:农田里插无根树苗应付检查,河道中铺水泥板遮盖污水,村口建“遮羞墙”挡住破旧房屋。
灯光秀变成“权力秀”,暴露出某些干部的政绩观扭曲。他们要的不是真实的城市活力,而是领导车窗外惊鸿一瞥的“灯火辉煌”。这种“橱窗思维”下,商户成了提线木偶,城市治理沦为舞台布景。
事件最值得警惕的,是基层治理能力的退化。面对商户未开灯的情况,工作人员本有更多选择:电话提醒、上门沟通、柔性劝导,实在不行还有行政执法程序。但他们偏偏选择了最粗暴的方式——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作风问题。
这种现象背后,是“压力型体制”下的动作变形。上级下达指标,中层加码执行,基层只能层层传导压力。就像网友说的:“上面要灯光效果,中层要执行到位,基层只能撬锁表忠心。”当考核变成“结果导向”,过程是否合法合规反而成了次要问题。
要想解开这把荒唐的 “锁”,需要多把 “钥匙” 共同发力。
首先是法律之钥。必须明确公权力的边界,将 “破门执法” 等类似的违法行为列入负面清单,从制度上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可以借鉴浙江推行的 “综合查一次” 改革,避免各部门轮番对商户进行不必要的检查和折腾,让商户能够安心经营。
其次是制度之钥。建立政策稳定性评估机制,在制定政策之前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论证,避免出现 “拆了建、建了拆” 的瞎折腾现象。深圳的 “商户宁静日” 制度就值得学习,每年设定固定的时段,在这段时间内不得开展影响商户经营的检查活动,让商户能够有一个稳定的经营环境。
再者是技术之钥。运用数字化手段来替代形式主义的做法。例如杭州西湖景区通过智慧灯光系统,既能展现出美丽的夜景,又能实现节能降耗,何必强迫商户充当 “人肉灯泡” 呢?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不仅可以提高治理效率,还能减少对商户的不必要干扰。
最后是共治之钥。让商户充分参与到城市治理的决策过程中来。成都宽窄巷子在改造时,成立了商户自治联盟,通过协商的方式确定招牌方案,既保留了景区的特色,又保证了整体的规范和美观。只有充分听取商户的意见和建议,才能制定出更加合理、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
深夜被强行点亮的店铺灯光,照出了基层治理的魔幻现实。真正的城市之光,不该是行政命令强制的虚假繁荣,而应是法治精神照亮的人间烟火。
当有一天,工作人员学会先敲门而不是撬锁,当政策制定者能听见商户的电表转动声,我们的城市治理才算真正走出了“黑暗时代”。
这起事件最该被点亮的,不是商铺的灯泡,而是某些管理者心中的法治明灯。
毕竟,没有哪座古城的魅力,是靠撬锁撬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