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文献: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
《抗血小板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抗血小板药是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发挥作用。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和替格瑞洛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三种抗血小板药物,虽然它们都能有效预防血栓形成,但在作用机制、适用人群和副作用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那么这三种抗血小板药物各有哪些特点?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抗血小板药物呢?

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物中的"元老级"药物,已有百年历史,价格低廉,应用广泛。它通过不可逆地抑制环氧合酶,阻断血栓素A2的合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的起效时间较快,口服后约30分钟就能在血液中检测到,服用后0.5-2小时血药浓度达到峰值。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即使停药后,被抑制的血小板功能也无法恢复,需要等待新的血小板生成,这通常需要7-10天的时间。
阿司匹林的剂量根据适应症不同而变化,一般预防性用药为75-100mg/天,而在急性情况下可能需要初始负荷量300mg。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导致胃肠道不适,如胃痛、胃出血等,特别是对胃肠道有基础疾病的患者。

此外,阿司匹林也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甚至是阿司匹林诱导的哮喘。尽管存在这些风险,阿司匹林依然是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基石药物,应用非常广泛。
氯吡格雷(商品名波立维)是一种噻吩吡啶类药物,也是一种前体药物,需要在肝脏中被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转化为活性代谢物后才能发挥作用。
它通过选择性且不可逆地阻断血小板表面的ADP受体,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的作用起效相对较慢,口服后约2小时血药浓度达到峰值,但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大效应则需要3-7天才能达到。

与阿司匹林相似,氯吡格雷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也是不可逆的,停药后需要7-10天才能恢复正常的血小板功能。氯吡格雷常用的维持剂量为75mg/天,但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等需要快速抗血小板效应的情况下,通常会给予300-600mg的负荷剂量。
氯吡格雷比阿司匹林引起胃肠道不适的风险明显降低,这使它成为无法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的良好选择。然而,氯吡格雷的代谢存在个体差异,约15-30%的人群因基因多态性可能对氯吡格雷反应不良,成为"氯吡格雷抵抗者"。
替格瑞洛是第三代P2Y12受体拮抗剂,不同于氯吡格雷的是,它是一种直接作用型药物,不需要肝脏代谢活化就能发挥作用。

替格瑞洛通过可逆性结合血小板表面的P2Y12受体,抑制血小板聚集。替格瑞洛的起效时间非常快,口服后约30分钟就能发现血小板聚集受到抑制,1-2小时达到最大抑制效应。
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不同,替格瑞洛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停药后约3-5天血小板功能就能恢复正常,这在需要紧急手术的情况下具有明显优势。
替格瑞洛的常用剂量为首次负荷量180mg,之后维持90mg,每日两次。替格瑞洛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出血风险增加、呼吸困难(约发生在14%的患者中)、心动过缓等。

特别是呼吸困难这一副作用,虽然多为轻到中度,但可能影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替格瑞洛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表现出比氯吡格雷更好的临床效果,能更有效地降低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和卒中的发生率。
抗血小板药物在发挥保护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系列并发症,其中出血风险是最主要的担忧。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预防血栓,但同时也削弱了人体正常的止血能力。
轻微的出血可能表现为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而严重的出血则可能包括胃肠道出血、颅内出血等,甚至危及生命。出血风险的增加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药物本身的效力、患者年龄、体重、肾功能、既往出血史以及是否联合使用其他抗凝药等。

特别是在多种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联合使用时,出血风险会进一步增加。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并发症是药物不良反应。如阿司匹林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和溃疡;氯吡格雷可能导致皮疹、肝功能异常;替格瑞洛则可能引起呼吸困难、心动过缓等。
此外,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导致药物抵抗现象,即药物抗血小板效应减弱,这可能与基因多态性、药物相互作用、患者依从性不佳等因素有关。
对于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合理预防潜在并发症十分重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抗血小板方案是关键。不同患者因基础疾病、出血风险、既往用药反应等因素,适合的药物种类和剂量可能大不相同。

同时,定期随访也非常必要,通过实验室检查评估药物效果和安全性,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在日常生活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应当避免高风险活动,如竞技性运动、攀岩等可能导致外伤的活动。饮食方面,应避免过量饮酒,因为酒精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风险。
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可以适量食用,但应保持摄入量相对稳定,避免大幅波动。对于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最好在饭后服用,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此外,患者在接受任何手术或牙科治疗前,应当告知医生正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以便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暂停用药。
心血管疾病患者不仅需要药物治疗,还需要全面的生活方式改变。保持健康的饮食结构,多摄入水果、蔬菜、全谷物、鱼类等有益心血管健康的食物,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也非常重要,根据自身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心情愉悦,这些都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干预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抗血小板药物是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这三种常用药物各有特点,在选择使用时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同时注重生活方式的改变,才能真正有效地预防血栓事件,保护心脑血管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