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想过,一种不起眼的小鸟,竟然可以影响一个地区的兴衰?
在辽阔的新疆草原上,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进行了数千年,对战的双方分别是贪婪的蝗虫大军和人类,以及人类意想不到的帮手。
这场战争到底是怎么打响的?人类从中又能学到什么有用的经验?

自古以来,蝗灾就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它们过境之处,草木难存,粮食颗粒无收。
从古老的农业社会到今天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人类和蝗虫的战斗从未停止过。
在全球各地,蝗灾仍然频繁发生,它们大量啃食庄稼,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破坏着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
蝗灾每年造成粮食损失超过10万吨,这个数字令人震惊,这意味着数百万人的食物没了保障。

蝗灾是世界头号虫害,那么,人类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有效控制和治理蝗灾呢?解决这个问题迫在眉睫。
老办法用农药灭蝗,确实能暂时压住蝗虫,但也惹出了新麻烦。
蝗虫越来越不怕药,农药留在土里、水里、空气里,最后遭殃的还是我们自己,而农药杀虫也有它的局限性,光靠化学农药,没法彻底解决蝗灾这个难题。
现在我们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急需更长久、更环保的灭蝗虫办法。

当前的蝗虫防治工作必须转向一种对环境更为友好的模式,以便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同时,有效控制蝗虫的危害。
我们希望找到一种既能消灭蝗虫,又能减少对自然环境影响的解决方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新疆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风景壮丽,资源丰富,但过去也长期受到蝗灾的困扰。
信源:自然·新疆①丨粉红椋鸟—草原铁甲兵2022-06-30 天山网

从天山深处的巴音布鲁克草原,到伊犁河谷广阔的农田,蝗虫成群结队地侵袭,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回顾历史,我们能看到新疆人民为了战胜蝗虫,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展现出了杰出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成功应对了挑战。

他们与蝗虫的斗争故事,是新疆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自古以来,人们就与蝗虫作斗争。祖先们通过观察蝗虫的生活习性,总结出了一系列有效的灭蝗方法。
例如,古代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中就记录了一种叫做“改旱为水”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将干旱的农田改为水田,利用潮湿的土壤环境来抑制蝗虫产卵,以此来降低蝗虫的种群数量。

此外,唐代的姚崇还巧妙地运用了“飞蝗扑火”法。
他发现蝗虫具有趋光性,于是夜晚点起火把,引诱蝗虫飞来,再集中消灭它们。
明代的徐光启则别出心裁地发明了诱饵深坑法,他将蝗虫喜爱的食物放置在坑里作为诱饵,引诱蝗虫进入,然后灌水淹没坑中的蝗虫,以此进行灭杀。
这些方法看起来简单朴实,但其中蕴含着古代人民对自然规律深刻的认识和运用。

蝗虫的繁殖力实在惊人,无论人们用什么方法,都很难彻底消灭它们。
在清朝时期,新疆的蝗灾越来越严重,当地官员想不出解决的办法,竟然出现了崇拜“蝗神”的现象。
在银川的蝗虫庙里,老百姓们向神灵祈祷,希望能让蝗虫消失,不再遭受灾害。
这种无奈的举动,也显示出当时人们对蝗虫灾害既害怕又无可奈何的心情,面对蝗虫的大量出现,人们感到深深的恐惧,同时也带着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进入现代社会,科技进步和环保意识增强,新疆的灭蝗工作有了新的方法。
大家渐渐明白,仅仅依靠人工和化学农药无法彻底解决蝗虫问题,需要利用大自然的力量。
因此,粉红椋鸟这种小鸟,在灭蝗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关键的帮手。
粉红椋鸟是一种会迁徙的鸟类,每年五月左右,它们都会从遥远的东欧和中亚地区飞到新疆来繁衍生息。
这种小鸟个头不大,外形有点像八哥,但它们的食量非常大。

令人惊讶的是,一只粉红椋鸟一天能够吃掉120到170只蝗虫,这些蝗虫的重量几乎和它们自己的体重相当。
更关键的是,在繁殖季节,为了喂饱嗷嗷待哺的雏鸟,粉红椋鸟父母会更加积极地捕捉蝗虫。
据统计,一对粉红椋鸟夫妇和它们的孩子们,在一个繁殖周期里,就可以吃掉7万多只蝗虫,这简直是一支“灭蝗突击队”!
为了让更多粉红椋鸟在新疆安家,当地居民想了不少办法。

他们在草原上建造了许多“人工鸟窝”,希望能给这些鸟儿提供一个舒适的家,方便它们繁殖后代。
这些鸟窝样式各异,有用石头垒起来的,有用砖瓦盖成的,还有更结实的,用铁丝网加固,看得出来,大家为了吸引粉红椋鸟,真是下了不少功夫。
数据显示,到2008年为止,新疆已经建造了总共7万平方米的人工鸟巢,用于吸引粉红椋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萨孜粉红椋鸟招引示范区,它是新疆规模最大的椋鸟招引区域,那里集中建造了1.5万平方米的鸟巢。

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为了吸引粉红椋鸟,新疆人民投入了大量心血和精力。
新疆迎来20万只粉红椋鸟,它们迅速控制了蝗虫数量,显著改善了当地的灭蝗情况。
而这些粉红椋鸟如同自然的卫士,大量捕食蝗虫,有效压制了蝗虫的蔓延。
数据显示,在粉红椋鸟的帮助下,新疆草原的蝗虫密度从原来每平方米25只大幅减少到3只,成功保护了草原的植被,为当地的畜牧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
初步计算表明,每亩草场每年能够减少牧草损失18.5公斤,按照市场上的鲜草价格,大约能够避免经济损失3.7元。

通过在伊犁和塔城两地开展“引鸟治蝗”措施,10年间,11.33万公顷的草场避免了因蝗虫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6290万元。
这一数据有力地说明了利用鸟类防治蝗虫的方法,具有显著的效果,且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展现了“引鸟治蝗”在保护草场资源和减少经济损失方面的优势。
新疆治理蝗灾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新的防治思路,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新疆人民没有过度依赖农药,而是灵活运用自然界的食物链,优先考虑生态保护,他们结合本地特点,采取多种适合当地的灭蝗方法,最终获得了显著的成果。

虽然新疆防治蝗虫的做法很有效果,但这不代表我们就能放松警惕。
全球范围内的蝗虫灾害形势仍然很紧张,像气候变暖、生态环境被破坏等问题,都让治理蝗虫变得更困难。
在某些地方,由于生态环境变差,吃蝗虫的粉红椋鸟数量大幅减少,有些地方甚至见不到它们来繁殖后代了。
同时,气候变暖让蝗虫更容易繁殖,数量增长更快,它们的活动范围也随之扩大,这使得消灭蝗虫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更关键的是,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认真保护各种动植物,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降低蝗虫灾害发生的风险。
笔者认为新疆治理蝗虫的经验,给了我们重要的教训。
它表明,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而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只有遵循自然法则,与自然环境友好相处,才能真正控制住蝗灾,并创造更加繁荣的未来。

这提醒我们,保护生态环境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人类的力量在于与自然的合作,而不是对抗。
现在科技发展很快,能不能找到更好、更绿色的灭蝗办法,真正解决蝗灾问题?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努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