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珍珠火了:凭啥比天然的还显高级?

大鹏看时尚 2025-04-25 10:08:59

最近刷社交平台,发现身边姐妹戴的珍珠项链越来越“贵气”——凑近一看,标签上居然写着“人造珍珠”?

再翻翻购物车,某珠宝店的人造Akoya全珠链只要198元,大溪地黑珠项链158元起,评论区全是“戴出去被追着问链接”“和专柜天然款根本分不清”的感叹。

这股“人造珍珠热”到底咋回事?

天然珍珠真要被取代了?

从“义乌感”到“贵气王”,人造珍珠凭啥逆袭?

过去提起人造珍珠,大家第一反应是“塑料感”“廉价”,但现在的人造珍珠早不是当年模样。

以贝诗珠宝为例,其人造Akoya全珠链用6mm珠子,光泽像“小灯泡”;人造大溪地黑珠项链10mm尺寸,渐变晕彩能透出“黑月光”;连单颗12mm的戴妃款澳白珍珠,配S925银链只要158元——这价格,连天然珍珠的零头都不到。

这背后是技术和市场的双重推动。

天然珍珠的“贵”,本质是“物以稀为贵”:一颗Akoya珍珠需要马氏珠母贝孕育1-2年,且一只贝只能产1-2颗,品相好的天然Akoya单颗就要大几百元,全珠链动辄上万元。

而人造珍珠通过优化材质和工艺,不仅能模拟天然珍珠的“伴色”“丝绸光泽”,还能批量生产,成本压缩到几十元。

更关键的是,消费者不再“唯天然论”——2023年珍珠市场规模达350亿元,同比增长46%,但价格却理性回调,部分天然珍珠品类降幅超50%,消费者更愿为“好看不贵”买单。

天然与人造的“攻防战”,谁动了谁的蛋糕?

人造珍珠的崛起,直接冲击了传统天然珍珠市场。

在浙江诸暨这个“中国珍珠之乡”,往年主打的高端天然珍珠销量增速放缓,反而是小米珠、人造大溪地等“平价款”成了爆款——商户刘悦的店铺仅三八节前后就卖出近千万元,连跨境电商都盯上了这门生意:外籍主播直播“开蚌取珠”,单客单价80美元,利润超50%,比批发天然珍珠原料赚得多。

但天然珍珠也没坐以待毙。

高端市场依然坚挺:2023年中国珍珠行业市场规模831亿元,江西、浙江等地的淡水珍珠养殖量占全国36.28%,广东海水珍珠占比65.22%,这些产地正通过提升养殖技术(如科学控温、优化水质)和设计附加值(如定制款、非遗工艺镶嵌),巩固“高端象征”的地位。

而人造珍珠品牌则在“设计感”上发力——从单珠项链到耳钉套装,从澳白到真多麻,甚至推出“七款耳钉299元”的组合装,精准戳中年轻人“all in”的消费心理。

珍珠消费的“新共识”:贵气从来不是价格的标签

现在的年轻人,早就看透了“天然=高贵”的套路。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花两万买条天然珍珠项链,洗澡不敢戴、出汗怕褪色,不如198元的人造款随便造——反正同事都以为我戴的是真货!”这种“实用主义”背后,是消费观念的彻底转变:与其为“天然”二字买单,不如把钱花在“好看”“好搭”“好保养”上。

更有意思的是,人造珍珠的流行反而倒逼整个行业升级。

天然珍珠商家开始强调“文化价值”——比如Akoya的“伴色”、大溪地的“黑月光”,用故事和历史提升溢价;人造珍珠品牌则在材质上卷细节:表面微孔定期清洁、避免酸性物质接触、独立密封保存,甚至标注“尺寸手工测量误差属正常”,把“性价比”做成了“品质感”。

说到底,珍珠的“贵气”从来不是天然或人造的标签,而是戴它的人眼里的光。

当年轻人能用一杯奶茶钱买到“戴安娜同款”,当妈妈们能给女儿备一套“日常不心疼”的珍珠首饰,这股“人造珍珠热”就不只是生意,更是一场关于“美应该被更多人拥有”的温柔革命。

未来的珍珠市场,或许不再有“天然vs人造”的对立,只有“适合自己”的选择——毕竟,美从来不需要被定义,能让你自信的,就是最好的珍珠。

1 阅读:106

大鹏看时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