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其对佛教的态度有过几次较大的转变。贞观初年,他废除了先皇高祖李渊的排佛诏令,修佛寺建庙宇,崇信佛教,而且倡导“佛先道后”。
贞观十年,李世民开始主张“佛道并重”。贞观十一年,他又颁布“抑佛”诏令,转而崇道,将道教排列在佛教之前。到了晚年,他对佛教的态度又发生变化,变得非常关心佛事。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李世民之针对佛教的宗教政策的一再变化,是基于一种平衡原则的考虑——他不想自己的王朝出现外来的佛教一统大唐的宗教界,跃升为国教的局面。
所以,当李世民发现道教比佛教的分量要轻得多时,立即出手予以制衡。佛教之减与道教之增同时进行,抑佛伊始,也就是崇道开端。
但是,李世民颁发抑佛诏令,公开抑佛崇道之后,终其贞观一朝,佛教的势力仍不可小觑,依然是大唐王朝规模最大的宗教,这又是为什么?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则,佛教本身的实力强大。
源自印度的佛教,自从东汉初年西域胡僧“白马驮经”来到中国后,凭借其因果之说和对极乐世界的描述,得到了广泛而迅速地传播、发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描述,就极道其盛。

佛教寺庙(图像)
后来,虽由于某些原因,佛教出现过盛极转衰的情况。然而,统治者们最终领悟到,使人们望风景从的来世之说并不是可怕的敌人,而是可以利用的工具。
故而,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一统华夏的隋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大张佛法。隋炀帝时期,佛教更是由盛而炽。
另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政治原因,那就是李世民推行的、主要针对佛教的“示存异方之教”的宗教政策。
这一借李世民的长孙皇后之口道出的宗教政策,揭示了唐太宗对外来宗教采取一定程度的开放政策的思想:允许佛教公开传教,吸收信徒;同时,限制它的传播、散布,不能任其过度发展,以示“道先佛后”之意。
对此,在《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中,李世民曾开宗明义地指出:“老君垂范,义在于清虚;释迦遗文,理存于因果。”

发号施令的李世民(塑像)
李世民虽然因佛教发展势头强劲而颁布诏令抑佛,但他不是排佛,也没有打算将其废除。这说明,对于佛教,李世民既想加以利用,又要避免其一家独大,减轻其“危害”。
当然,用当代的宗教政策去衡量李世民那时的做法,我们会说李世民独裁专横,不与人以宗教信仰自由,暴露了封建统治者压迫人民的真面目。
事实上,就当时人民凋敝,人口减少的实际情况而言,抑佛是极为有效的一个措施,是一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国策。因为,佛教带来了人口的减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李世民主张“示存异方之教”,也不是说对佛教放任自流,撒手不管,而是采取了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做法。
如,他寻求佛、道两家“弘益之风益智”的统一面;他竭力将佛法纳入儒家礼教的轨道,以及将不同教派纳入一乘之宗的轨道等。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图示)
李世民如此行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纳诸轨物”。那么,他又是如何将佛教“纳”之入“轨”的呢?
首先,李世民将佛教的某些教规纳入儒家礼法范围,除去佛教之中一些与尚儒的中国社会相悖的因素,以儒学的某些经义约束佛教越轨,使其形成有别于印度本土佛教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中国就极重孝道——“百善孝为先”。尤其是儒家兴起后,孝道就更成为中国的传统美德。
但是,唐朝建立以前,子女一旦出家做了和尚、尼姑,便成为佛家弟子,出家无家。这时,父母见了都要反过来拜他们。
此种现象,显然和中国的文化传统背道而驰,这也是以统治者为首的很多人反感、排斥佛教的原因之一。
于是,李世民便用儒家观点更正了佛教这种“无父”的行为。如,他明确规定:佛教徒见了自己的父母,仍应行跪拜之礼。

跪拜中的佛教徒(图像)
其次,李世民力图统一佛教内部分散的各个派系,将其纳入一乘之宗。
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处在长期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
这一时期,霸居一方的各统治者都设法让佛教徒为自己服务。
如此一来,不同地域的佛教徒服务于不同的统治者时,为了迎合他们的某些意愿,被迫对自身作相应的变革,以适应动荡的时局。而且,由于政治原因,各政权辖制下的佛教徒基本不相往来。
天长日久,各地教派纷呈,教义阐释互异。
唐王朝统一华夏后,统治者既要求政治上的统一,也要求文化思想的统一。那么,对于舶来品佛教,自然就要采取措施,使之贴近乃至融合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其中,结束佛教中各流派之间纷争不休的佛性问题,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时,长安城内有三论宗、慈恩宗、律宗、禅宗、密宗等佛教派别。

佛教派系图(图示)
晚年的李世民支持玄奘翻译西来佛经,就是他试图一统佛教派别纷争的措施之一。
李世民曾为玄奘西行取经的虔诚和坚韧不拔所感动,赞叹不已。贞观十九年正月,玄奘回到长安不久,李世民亲自召见了他,并答应了他的请求——选贤才学梵文、译佛经。
此时,李世民虽然已经从崇佛转向抑佛,但为了统一佛教各派纷争,他仍答应了玄奘翻译从印度带来的佛经的请求,并十分关心译经工作。
李世民经常通过太监、内侍,将其旨意直接传达给玄奘,了解有关情况,并多次令他严格按照梵文原貌予以直译。李世民欲借精确阐释佛理,统一大乘诸宗,统一佛教教义,平息各派纷争。
综上所述可知,虽然由于思想变化,李世民在不同时期对佛教的态度、处置措施有所不同,但就总体情况来看,他对佛教既不主张一棍子打死,也不想任其发展;既允许宣扬,又加以限制。

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佛教等宗教,是在历史环境的影响下,受剥削、压迫的人民寻找精神出路时自然而然产生的。一旦产生并成熟以后,它就会成为灵魂安慰品,人们赖以求得心理的平衡和心灵的安宁。善加利用,即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社会动乱。
为此,一个聪明的政治家是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人为地铲除宗教的。故而,李世民才有了属意佛教的“示存异方之教”的宗教政策。
抑制为主,利用为辅;开放有节,抑用并举,是李世民之宗教政策中对佛教的真正态度。
言而总之,无论李世民尊佛重道,还是重道尊佛,其目的都是为了对民众进行政治上的统治、精神上的控制。
主要参考文献:《贞观政要》、《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