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套假医用防护服流入市场!黑心商家竟用民房贴牌,法院这样判…

山城律评 2025-04-28 20:47:41

疫情期间,医用防护服是保护医护人员安全的“铠甲”,却有不法分子为牟暴利,在民房里偷偷贴牌假冒名牌产品,4万余套假货流入市场!法院一纸判决揭开黑幕,这些人的操作让人愤怒……

【民房里的“造假工厂”:白板防护服贴牌变名牌】

2021年底,江西南昌一处隐蔽的民房内,工人正忙着给一堆“白板防护服”贴商标。这些没有任何标识的防护服,被贴上某知名医疗品牌“荣某公司”的商标后,摇身一变成“正品”,以每套十几元的价格销往市场。

幕后黑手是谁?据查,龙某等5人分工明确:有人负责收购廉价白板防护服,有人联系仿制包装材料,还有人专门租民房雇工人贴牌。短短2个月,他们疯狂制售4万余套假防护服,非法牟利58万元!

【法院重磅认定:假货和正品属于“同一种商品”】

案发后,一个关键争议浮出水面:假冒的“一次性医用防护服”与荣某公司注册商标核定的“医用隔离衣、手术衣”名称不同,能否认定为刑法中的“同一种商品”?

法院一锤定音:尽管名称有差异,但两者在功能(医疗防护)、用途(防止病菌感染)、消费对象(医护人员)、销售渠道(医院或医疗供应商)等方面高度一致,普通人根本分不清区别!因此,龙某等人的行为完全符合假冒注册商标罪的构成要件。

【5人团伙全部获刑!典型意义曝光】

最终,主犯龙某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其余4名从犯也分别获刑。这一判决传递出明确信号:1️⃣ “名称不同≠不是假货”:只要功能用途相同,贴牌造假照样重罚!2️⃣ “团伙作案,一个都跑不掉”:提供账户、租场地、买材料等环节参与者,均按共同犯罪论处。

专家解读:此案援引了最高法、最高检关于知识产权犯罪的司法解释,明确了对“同一种商品”的认定标准,为打击“钻名称空子”的造假行为提供了标杆案例。

【警惕!假防护服危害有多大?】

假医用防护服可能存在材料不达标、密封性差等问题,一旦被一线医护人员使用,极易导致病毒穿透感染!网友怒斥:“发疫情财,这是在害命!”

提醒消费者:购买医疗防护产品务必选择正规渠道,发现疑似假货可拨打12315举报。

结语:疫情之下,守护“生命防线”的医疗物资竟成黑心商家的摇钱树?法律利剑出鞘,严惩不贷!此案也警示不法分子:别以为换个名字就能逃脱制裁,司法机关的火眼金睛专治各种“造假套路”!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民生案件深度解析!

0 阅读:0

山城律评

简介:宣传法律知识,从法律的角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