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几十年来,外蒙古在语言文化上一直“向北看”,俄式影响根深蒂固,甚至连文字都用的是“西里尔字母”。
但谁也没想到,2025年他们突然“掉头”,主动提出要“认祖归宗”,连国家层面都开始大动作“去俄化”。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是政治风向变了,还是文化认同感回来了呢?

回鹘式蒙文的诞生
在广袤的蒙古高原上,曾经有一种独特的文字从上至下竖向书写,线条流畅如草原上的风。
这就是回鹘式蒙文,一种拥有八百多年历史的传统文字系统。
13世纪初,成吉思汗意识到建立强大帝国需要一套完善的文字系统来记录法令、管理领土。

他命令掌印官塔塔统阿(一位精通多种语言的回鹘人)着手创制适合蒙古语言特点的文字。
塔塔统阿借鉴回鹘文字的结构,结合蒙古语的发音特点,创造了“回鹘式蒙文”。
这套文字系统不仅适应了蒙古语的语音特点,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它的竖写特点使骑马的信使可以不必下马,直接站在马背上阅读卷轴。
这一设计完美契合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成为蒙古帝国强盛的文化工具之一。
回鹘式蒙文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不断完善,并被用于记录蒙古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学和科学知识。

13世纪中期,《蒙古秘史》这部蒙古民族重要的历史文献就是用这种文字记录的。
到元朝时期,回鹘式蒙文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系统,被用于朝廷公文、佛教经典翻译和文学创作。
然而,这套伴随蒙古民族数百年的文字系统,在20世纪中叶却迎来了重大转折。

“西里尔字母”时代
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党在苏联的支持下建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
随着苏联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蒙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1946年,蒙古政府在苏联的强力推动下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废除使用了七百多年的传统蒙文,全面采用以俄语为基础的“西里尔字母”。

西里尔字母的引入过程快速而彻底。
政府在短时间内重新编写了所有教材,培训了大量教师,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文字系统。
学校里的孩子们被要求放弃祖辈相传的文字,开始学习一种全新的书写系统。
在行政系统中,所有公文必须使用西里尔字母书写,政府机关的牌匾、街道名称、公共标识全部更换。

甚至连报纸、书籍、电视节目等媒体也全部采用了西里尔字母。
这场文字改革创造了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年长一代人只认识传统蒙文,中年人同时掌握两种文字,而年轻一代则只会使用西里尔字母。
在短短几十年间,一道无形的文化断层悄然形成。

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古籍和民族文学作品因为新一代人无法阅读传统蒙文而被束之高阁。
更为严重的是,蒙古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智慧和文化精华逐渐变得遥不可及。
年轻一代与他们民族的历史根源之间出现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西里尔字母的推广不仅是语言文字政策的改变,也是苏联对蒙古实施"俄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改变文字系统,苏联在文化层面上将蒙古与其传统历史割裂开来,同时加强了蒙古与苏联之间的联系。

文字回归
1990年代初期,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全球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蒙古国也迎来了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进程。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蒙古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民族身份和文化传统。
1994年,蒙古国政府颁布了《关于逐步恢复传统蒙文的法令》,首次正式提出了恢复传统文字的目标。

法令明确规定,蒙古国将分阶段恢复传统蒙文的使用,包括在学校教育中增加传统蒙文课程,鼓励出版双文字版本的图书和报刊等。
可是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和实施难度大等原因,这一法令在随后的十多年里进展缓慢。
大多数学校仍然以西里尔字母为主要教学文字,传统蒙文课程往往是选修性质,学习效果有限。

真正的突破出现在2015年。随着蒙古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政府对文化自信的重视度不断提高。
当年,蒙古国发布了一份重要纲要,详细规划了未来十年内恢复传统蒙文的路线图。
纲要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和具体目标,计划到2025年实现传统蒙文与西里尔文字并用的目标。
这一纲要的实施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

在教育系统,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编写新教材,培训教师,将传统蒙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必修课程。
不仅如此,还开设了面向各年龄段的传统蒙文培训班,鼓励全民学习。
在行政系统,政府机关开始逐步使用传统蒙文处理公文。

首先从基础性的文件开始,如通知、简报等,再逐步扩展到更复杂的文件类型。
为了确保平稳过渡,许多文件同时使用两种文字系统,上方是传统蒙文,下方是西里尔字母。
到2020年,这项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国39%的学校完成了传统文教材的替换,15%的政府机关开始使用传统文公文。
在首都乌兰巴托,越来越多的商店招牌、路标和公共标识采用了双文字标注方式。

文字改革
蒙古国恢复传统蒙文的决定远非简单的文字变革,而是一个具有深远政治和文化意义的战略选择。
从文化层面看,这是蒙古民族对自身文化根源的重新寻找。
传统蒙文承载了蒙古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精髓,是连接现代蒙古人与其辉煌历史的重要纽带。

通过恢复传统文字,蒙古国希望新一代人能够直接阅读《蒙古秘史》等重要历史文献,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一位蒙古语言学家曾这样形容:"西里尔字母就像借来的衣服,虽然穿了几十年,但终究不是为我们量身定制的。回鹘式蒙文才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是写在民族DNA里的符号系统。"
从政治层面看,这一决定体现了蒙古国与俄罗斯保持距离的战略意图。

在地缘政治上,蒙古国夹在俄罗斯和中国两个大国之间,长期以来奉行"第三邻国"外交政策。
即在平衡与俄中关系的同时,积极发展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关系,以维护国家独立和自主。

恢复传统蒙文可以被视为这一政策在文化领域的延伸。
通过摆脱西里尔字母这一明显的俄罗斯文化符号,蒙古国向国际社会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蒙古是一个拥有独特文化传统的独立国家,而非俄罗斯文化圈的附庸。
值得注意的是,蒙古国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这项改革,避免了激进变革可能带来的社会震荡。

政府明确表示,西里尔字母仍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与传统蒙文并行使用,以确保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适应这一转变。
在实施过程中,政府也充分考虑了各方利益。
针对老年人群体,提供了免费的传统蒙文培训课程;针对商业机构,提供了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采用双文字标识。

针对出版行业,设立了专项基金,支持双文字版本图书的出版。
2025年1月1日,蒙古国计划实现传统蒙文与西里尔文字并用的目标,这将标志着这场文化复兴运动迈向新的阶段。
虽然完全替代西里尔字母可能还需要更长时间,但文字回归的方向已经明确无疑。

蒙古国恢复传统蒙文的历程,实质上是一个民族寻找文化自信、重塑身份认同的过程。
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文化独特性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同追求。
蒙古国的经验提醒我们,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并非对立选项,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之路。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蒙古国文化教育部官方报告》、《蒙古历史文化研究》杂志、《蒙古国语言政策研究中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