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雷军因小米股价飙升身家突破4400亿元,一度登顶中国首富。同一天,一则“小米员工日均工作12小时仍被约谈”的爆料冲上热搜。网友戏称:“雷总财富每涨1个亿,打工人下班时间就晚1小时。”
据脉脉、小红书等多平台员工爆料,小米内部推行“工时排名制”,要求员工日均工时不低于11.5小时,部分部门甚至高达14-15小时。若当日工时不足8小时需提交书面说明,月度排名靠后者将被约谈、劝退,外包员工更面临“不满11小时次日即约谈”的严苛规则。
荒诞现实举例:
上海某员工“早9晚8:30”打卡,日均11.5小时仍被领导质疑“效率不足”;
江苏员工月均12小时工时,却因排名末位被迫写反思报告;
请假一天需额外加班补足日均工时,否则面临绩效惩罚。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些要求多为口头传达,不留书面痕迹,被员工吐槽为“职场版无痕PUA”。
小米的工时争议并非偶然。早在2013年,雷军就被视为“996概念推广第一人”。彼时,小米以“狼性奋斗”为名,将996包装成创业公司的“成功密码”,甚至引发其他企业跟风效仿。
互联网加班文化三大阶段:
996启蒙期(2010-2015):小米、华为等企业以“自愿奋斗”为名,模糊加班边界;
福报论盛行期(2016-2023):马云称“996是修来的福报”,资本将超时工作美化为“阶级跃迁门票”;
隐形内卷期(2024至今):人社部明令禁止996后,企业转向“工时排名”“自愿奋斗”等软性压榨,小米的“11.5小时制”正是典型。
小米并非一味压榨。其员工福利堪称“糖衣炮弹”:
蓝领月薪过万,设备维修岗可达1.5万;
白领年薪百万,股票期权加持下收入碾压同行;
免费三餐、低价宿舍、加班打车报销,表面关怀拉满。
然而,高薪背后是身体与精神的双重透支:
健康代价:医学研究证实,超时工作使中风风险增加33%,焦虑、失眠成常态;
生活真空化:有员工自嘲“工位是家,床是奢侈品”,连相亲都只能约在凌晨下班路上;
法律边缘化:企业以“弹性工作”“排名激励”规避劳动法,员工维权难如登天。
网友神评:
“小米工时制:让你在30岁前赚够50岁的钱,前提是你能活到50岁。”
“高薪?不过是把ICU预付金提前发给你!”
● 资本的效率幻觉斯坦福研究发现,每周超56小时的工作反而降低效率,但企业仍迷信“工时=忠诚度”。小米强推工时排名,实则是将“人效管理”异化为“时间军备竞赛”。
●打工人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高薪光环”下,员工主动卷入内卷:“别人能熬,我凭什么不行?”甚至出现“反对加班=不奋斗”的自我PUA。
●系统性逃避的监管困局尽管2024年人社部将996定性为违法,但企业通过“口头要求”“变相考核”钻空子。如小米的“无痕加班制”,让劳动者投诉无门。
个体层面:拒绝“拿命换钱”的虚假承诺,认清“高薪≠值得”;
企业层面:学习特斯拉德国工厂的“三班倒+8小时制”,效率与人性并非对立;
社会层面:推动劳动监察数字化转型,用AI监控企业工时系统,让“隐形加班”无处遁形。
结语:小米的“11.5小时制”撕开了互联网盛世的一块遮羞布:当资本将效率凌驾于人性,高薪不过是裹着蜜糖的砒霜。雷军的首富光环越亮,打工人的下班路就越黑。或许,真正的“高端技术”不是芯片或算法,而是让员工能在夕阳西下时,从容关上电脑,说一句:“今天,我为自己活过。”
互动话题:
你能接受“高薪+超长工时”的工作吗?评论区聊聊你的血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