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起诉讼、500万索赔,职业打假人这钱太好赚?法院判了

大嘴最敢说 2025-03-27 15:28:53

咱老百姓过日子,谁没在消费时吃过亏上过当?要是遇到假冒伪劣产品,那心里头的火 “噌” 地一下就冒起来了。不过,有这么一些人,他们专盯着假冒商品下手,靠打假来赚钱,这就是传说中的 “职业打假人”。最近,重庆就有这么一个事儿,闹得沸沸扬扬,让咱不得不重新审视这职业打假人的事儿。

有个叫潘某的,去年 3 月花了一万多,买了一箱假冒的 “五粮液” 和一箱假冒的 “青花郎”,扭头就把店家给告了,要求 “退一赔十”,这一开口就是超过 10 万的赔偿。这事儿乍一听,嘿,挺解气!不良商家就该好好治治。可再一深挖,这里头可就不简单了。

法院一查,好家伙,这潘某近三年来,在重庆不同区县那是长期、多次购买高档白酒,而且前前后后提起了 40 多起 “退一赔十” 的诉讼,索赔金额累计都快到 500 万了。这哪是普通消费者的正常操作啊?妥妥的职业打假人一枚。

这事儿得从潘某去重庆潼南区某名酒茶商店说起。那天,他买了 “五粮液”“青花郎” 白酒各一箱,还顺带买了 10 条中华牌香烟。付款的时候,收款人是潼南某食品经营部,可收据上却盖着某商贸公司的公章和沈某的私章。第二天,潘某就跑去投诉,说这酒是假的,要求 “退一赔三”。商家那边可不干了,坚称白酒包装箱有拆封迹象,怀疑潘某 “调包打假”。两边各执一词,市场监管部门调解半天也没个结果,只能终止调解程序。

之后,潘某就一纸诉状,把某商贸公司、沈某还有潼南某食品经营部全给告上了法庭。一审的时候,潘某拿出了白酒和外包装照片,信息都对得上。商家呢,说酒是从私人手里买的,进价 700 元一瓶,可就是拿不出证据。法院没办法,只能请生产企业来现场辨认,结论很干脆:这酒就是假冒的。而且啊,这名酒茶商店是某商贸公司在实际经营,这公司还是一人公司,沈某既是法定代表人又是唯一股东。更离谱的是,这公司连烟草专卖许可证都没有,收款二维码和账户都是借的,这关系乱得,就像一团麻。

一审法院审理后认为,这酒是假冒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商家没尽到进货审查义务,得承担责任。沈某把公司注销了,那就得他来担责。但对于潘某是不是 “调包打假”,法院觉得商家证据不足,不认可。不过,法院也认定了潘某是 “知假买假”,为啥呢?你想啊,他大老远从外地跑来潼南,一下子买这么多高档白酒,买了还不开箱不喝,第二天就去举报,这行为和咱普通消费者可太不一样了。再加上他这几年频繁打假索赔的记录,职业打假人的身份算是坐实了。

那这赔偿咋算呢?法院说了,根据相关规定,“知假买假” 的人是有权主张 “退一赔十”,但得在 “合理生活消费需要” 范围内。从咱普通人的角度想想,买高档白酒,一般也就买个一两瓶,谁没事买一箱回家放着啊。所以,法院就酌情按两种酒各 1 瓶作为 “赔十” 的基数,判决店家退还购酒款 10860 元,赔偿 18100 元。

潘某肯定不服啊,提起上诉。可二审法院一审查,觉得一审判决没啥问题,事实清楚,法律适用也正确,就驳回了潘某的上诉,维持原判。

这事儿一出来,可引发了不少讨论。有人说,职业打假人能帮着整治市场,让那些卖假冒伪劣商品的商家不敢乱来,是好事儿。可也有人担心,要是职业打假人纯粹为了赚钱,过度索赔,甚至搞出一些歪门邪道,那岂不是扰乱市场秩序,也让真正需要维权的消费者受影响?

其实,这几年关于职业打假人的争议一直都有。有些职业打假人确实在净化市场环境方面发挥了作用,他们举报虚假宣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让商家不敢轻易造假售假。可也有一些人,打着打假的旗号,干着敲诈勒索的勾当,利用商品的一些小瑕疵,狮子大开口,逼着商家给钱。甚至还有人搞起了职业打假的产业链,收徒、卖课,把打假变成了一门生意,这就完全变味了。

这事儿对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也有不少启示。咱们要提高自己的维权意识,遇到假冒伪劣产品,要勇敢站出来,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咱们也要明白,维权得合理合法,不能学那些为了钱不择手段的职业打假人。同时,也希望商家们能诚信经营,别想着靠卖假货来赚钱,毕竟,只有诚信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生意才能长久。

你对职业打假人这事儿怎么看呢?

要是你遇到假冒伪劣产品,你会怎么做?快来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