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的“开国气象”:得国不正

二狗说历史 2020-08-13 11:34:11
帝遂困笃,己酉,崩于含章殿。帝宇量弘厚,明达好谋,容纳直言,未尝失色于人。——《资治通鉴•卷八十二•晋纪四》

司马炎算不算一个好皇帝?并不算,尤其我们在上一篇里介绍过,正是经他之手,开启了八王之乱的乱局。天下在仅仅统一二十多年后,就又重新陷入分裂长达近三百年,中原板荡,生灵涂炭。如此作为,实在算不上是一个好皇帝。如果纯以后果来论,那么司马炎是能被列入历代皇帝最差者之列的。但他又实在不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坏皇帝。坏皇帝们的特质标配,诸如刚愎自用、残忍好杀、骄奢淫逸、昏庸无道之类,司马炎几乎都没有。甚至单纯从个人品质来看的话,历史中的司马炎完全就是一副好皇帝模样。《晋书》里对他的盖棺定论是这样的:“宇量弘厚,明达好谋,容纳直言,未尝失色于人。”

翻译过来就是:器宇度量开阔宽厚,聪明通达,喜好谋划;能容纳直言,从来没有在别人面前有不庄重的仪表。这实在是很矛盾的一个事。就好比你们公司有一位好领导——这个“好”不止是老好人的好,还是有领导力的好,但就是这么一个“好领导”,却让公司在他离职后的几年内就严重分裂,并最终倒闭。这样的领导还算是好领导吗?想要搞清楚这个矛盾,我们就得先回到历史中去,然后再来看当时发生的那些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话说晋武帝司马炎在灭吴以后,志得意满,不可一世。人一得意就想要显摆,尤其是想获得来自别人的夸赞。虽然你知道他要夸些什么,也知道这些话包含有很大的客气恭维成分,但你听着那些彩虹泡泡从别人嘴里吹出来,还是会有一种如沐春风的舒畅感。某次,武帝又问大臣刘毅,你觉得我可以跟汉代的哪个皇帝比呢?没想到刘毅特别不给面子,说,桓帝或者灵帝吧。期待中的赞美变成了埋汰,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埋汰,武帝当时就有点不开心:我德行虽然不如古人,但也知道克己复礼!我平定了吴国,这是混同宇内的战功,怎么也比桓灵强吧!可是刘毅回答道:桓帝和灵帝卖官,钱还是进了国库的。不像皇上您卖官,钱却进了自己的腰包。这么一比,你还不如他们俩呢!武帝被当众揭短,实在尴尬,只得哈哈大笑,然后强行给自己挽尊:桓灵时期,可没有你这样忠正直言的好臣子啊,所以我还是比他们强的!哈哈哈哈……

刘毅为什么要这么说话?因为他一直都是这么说话的。刘毅为官几十年,干得最多的就是纪检监察的活,从郡功曹一直做到了纠察百官的司隶校尉。监察官做久了,职业习惯使然,说话做事都像个“刺头”。就好比这一番对答中,武帝虽然卖官,但远没有到桓灵之流的地步,可刘毅偏就要这么比。

被当众打脸的滋味不好受,但晋武帝却不是心胸狭隘之辈,他并没有因此而贬斥刘毅。刘毅继续做他的司隶校尉,后来还升了官。武帝其实是看中刘毅直言进谏的正直之气的。当时朝廷承平日久,奢靡之风渐甚,正需要像刘毅这样的清介耿直之士出来纠偏。因此他虽然冲撞了武帝,但武帝却没有因言废人,而是让他继续留任,整肃朝政纲纪。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刘毅指出武帝卖官,这个事情武帝后来改了没有。很有可能是没有改的。任用刘毅是一个方面,但他提出的问题要不要改,却是另外一个方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

类似的事,在刘毅身上发生过不止一次。刘毅曾经上书,指出九品中正制的问题所在。并且他还跟卫瓘共同提议,希望改革九品中正制。对于刘毅提出的问题,武帝很是赞同。但这件事的结局,跟前面的很类似:又没有改。就是说,你说的的确都很对,但我不改。为什么不改呢?可以推测,应该是难度太大。自曹魏建国以来,九品中正制已经实施了六七十年,其中的利益关系盘根错节。虽然有问题,但并不一定意味着就必须取消。就好比如今的高考,不是说你能指出它的问题所在,它就能被替代的。高考可以说是中国如今最大的阶层流动体制,牵一发而动全身。小修小补都能引起轩然大波,更何况是整个取消,到时候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也无法预料。因此,在事关九品中正制的建议中,很可能不是晋武帝不愿意改,而是不能改。很多时候,他只能这么将错就错。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武帝的这种处事方式,其实我们在之前讲西晋灭吴之战的时候,体现得更明显。西晋灭吴后,朝廷很快卷入到一场龃龉之中:王浑 与 王濬 争功。当时,王濬率领舰队从益州出发,一路顺江而下,由建业上岸。东吴的末代君主孙皓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抵抗,途穷而出降。但另一方面,却是王浑击败了建业的吴军主力,才使得王濬可以顺利登陆。而双方的争执,主要体现在指挥权问题上:王浑向武帝控告,王濬不听他的指挥。王濬则辩解说自己当时没有收到相关诏令,不知道要听从王浑指挥。这件事在下到百官杂议后,史料中到处都出现了“有司”的身影。“有司”,就是有关部门。具体是哪些部门,书上没说,不得而知。但是,这些有司的立场却出奇的一致,都认为王浑有功,王濬有过。纵览上述的伐吴过程,你无论如何都看不出王濬的过错在哪里。但洛阳的有司就是这么判的。原因也很简单,王浑是自己人,王濬是外人。王浑出自于太原王氏,是数得上号的高门大族。他的父亲王昶在曹魏时期任三公高官,妻子是曹魏太傅钟繇的曾孙女,儿子是晋武帝的亲妹夫,两个女婿分别是西晋大臣和峤与裴楷,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卫瓘的儿子。而王濬的履历则单薄得多。他是羊祜的故吏,因为深受羊祜赏识才得以居任益州刺史,并成就灭吴大业。但当时羊祜已死,而王濬自己从来没有在洛阳任过职。对于洛阳官场而言,这完全就是个陌生人。这种局面之下,百官杂议出这么个结果再正常不过。我们虽然不知道“有司”里都是哪些人,但不难想见,王浑跟这些人七拐八拐总归是能扯得上关系的。不像王濬,洛阳城能有个认识他的人就不错了。武帝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后来便让廷尉刘颂负责这件事。最后,刘颂的评议结果是:王浑上功,王濬中功。武帝对这个结果依然不满意,他认为刘颂身为廷尉不能秉公执法,因此将他降职为京兆太守。

对比之前“一功一过”的结论,这其实已经是刘颂所能给出的最好处理结果了,既没有违背洛阳官场的“公论”,又给王濬争取到了最大利益。难不成,你还指望着刘颂一个人去推翻整个洛阳官场的共识?毕竟他自己以后也还要在洛阳混的。

这番道理,武帝也想到了。他意识到自己有些冤枉刘颂,随即就又给刘颂改了任命。同时,他再也不想浪费时间,直接跳过“有司”,自己做出了最后的奖励决定:王濬封辅国大将军,封襄阳县侯;京陵侯王浑晋爵为公。在这里,武帝绕开“谁的功劳更大”这个问题,给两个人都加了官晋了爵。当然,因为王浑的官爵本来就高,所以王濬再升职也还是在王浑之下,这就巧妙的避免了矛盾。然而“有司”又跳出来了。他们说,“辅国”这个军号并不是大官,因此不应该配置相应的官吏和官员仪仗。武帝也懒得跟有司计较了,你们说是就是吧。但我下特旨给王濬这总行了吧?最终,武帝按照“四征”“四镇”将军的标准,给王濬配齐了人员车马。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但事实上,其中掩藏的矛盾与不和,却相当严重。从整个过程来看,洛阳官场对于王浑的偏向昭然若揭,武帝对于这种厚此薄彼也心知肚明。但纵观武帝的处理方法和手段,他虽然用自己的方式避免了这种不公平,可对于不公平背后的种种现象和深层逻辑却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如果说关于九品中正制的改革可能是因为动作太大,晋武帝投鼠忌器而不敢下手,才任由问题存在。那么,对于这种“官官相护”的官场风气都听之任之,是不是就有些说不过去了?这其实才是武帝一朝真正的大问题:很多时候,武帝明明知道问题的所在,但他就是不愿意去触碰那些问题。或者说:他更愿意去纠正问题本身造成的结果,而不是去解决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宗吾在《厚黑学》中讲过一个很有名的笑话:

有人中了箭,请外科医生治疗。医生的处理方法,是将箭杆锯下了事。病人很奇怪:那箭头怎么办?医生说:那是内科的事了,你去找内科医生看。

你看这个笑话的时候,会觉得荒诞不经,但若把晋武帝的所作所为套进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明明知道这个国家的制度中存在问题,也明明知道官场习气日渐沦落,但他做了什么没有?做了,也没做。他解决了表面的问题,但深层的问题还是留在那里。就像笑话里的那个外科医生一样,把箭杆锯掉,把伤口包扎好,看上去问题就解决了。那以后怎么办?也好弄,下次要是感染了,就重新清创缝合,再包扎一次呗,到时候看起来不就又没事了吗?再说了,下次也许就不感染了呢?或者这个病人下次就不找我了呢?总之,我虽然没有解决问题,但是我处理掉了眼前的问题。

我们不妨把这个话题大而化之一下:有没有一种放诸四海的好制度存在?

肯定没有。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套好办法,那么管理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和意义了。大家都只要把自己往最优模型里一套,一切问题不就都迎刃而解了吗?

现实当然不会如此。任何一个机体,不管是组织还是个人,都是在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不断循环的:出现一个问题,解决掉;再出现一个问题,再解决掉......以此反复。一个人生了病就治,治好之后,再病,就再治……直到有一天,治不好了。组织也一样,出现一个问题,解决掉;再出现,再解决......直到有一天,问题太大,或者问题太多,再也解决不掉了,那就只能等死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历代王朝中,总有一些帝王被称为守成之主。什么叫“守成”呢?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遵守成法。但事实上,所谓的“守成”时代,大都是任由问题和矛盾积攒的时代。问题总是不停出现的,然后需要被不停的解决掉。但总有那么一些君主,他们由于主观能力或者客观环境的原因,没有能够解决掉问题——好一点的,能做一些控制和延缓;差一点的,就完全任由问题蔓延了。他们所幸的,无非是运气好,没有碰到问题接连爆发的那一天而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晋武帝的作为,特别像一个守成之主。他能够延续司马氏三代的基业,能够妥善处理好群臣之间的关系……如果从“守业”的角度给他打个分,那么他是要高出及格分不少的。但问题是,历史却偏偏跟他开了个玩笑。把这枚淡如菊的男子,放到了开创之君的位子上。作为开国皇帝,他需要肇基为业,订立百世不易之规则;他需要革故鼎新,破除前朝的种种积弊;他需要以身作则,为后世子孙之垂范......这是每一代开国皇帝都要做,而且都会做的事。但晋武帝没有做到。他从父亲手中接过基业时,已经是司马氏的第四位掌门人;而他自己也并没有经历过战火与兵戈的淬炼,只是一个生于洛阳长于洛阳的贵族子弟。放眼望去,满朝的大臣公卿不是他的叔伯长辈,就是他的童年故旧。在这种前提下,我们才能够理解晋武帝在史书中获得的赞誉,“帝宇量弘厚,明达好谋,容纳直言,未尝失色于人”。这些词汇描摹出来的,完全就是一个被精心养成的优秀贵族形象。他很聪明,他有气度,他总是虚心接受别人意见,从来不当面发怒。但仅仅拥有这些品质,远远不足以做一个合格的开国君主。《清史稿》在评价康熙时,说他“虽曰守成,实同开创”。这句话,完全可以反着用在晋武帝司马炎的身上:“虽曰开创,实同守成”。从曹操平定北方,到晋武帝司马炎身故,差不过已经过去了一百年的时间。这期间,中央朝政,甚至于中国北方,几乎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变动,各项制度也从无到有再到逐步成熟,政治的运转基本上做到了规范和稳定。但伴随着和平和稳定的,是各种问题的浮现。比如,曹操当年曾经打击过的地方豪强,如今被重新纳入政权,膨胀之势,愈发明显;又比如,官场的骄奢淫逸之风已经愈演愈烈,石崇和王恺斗富,竟然成了众人口中津津乐道的话题;再比如,匈奴式微以后,鲜卑崛起,长城以内——甚至于关中,都开始有异族叛乱。所有这些问题,其实都是王朝在和平年代所积攒出来的。王朝若要延续,这些深层次的致命问题就需要被清理。然而,魏晋禅代这一非典型的朝代更迭过程,却没有对这些问题做一个了断。而完成这一过程的司马炎,又是从上流社会中成长起来的——这意味着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贵族子弟,但依然是洛阳权贵圈中的一员。既然如此,那么这些积弊在他手里继续延续,也就不足为奇了。虽然,他本来应该解决掉这些问题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司马炎既然没有承担起他的责任,那么由他创立的这个国家,就必须接受随之而来的恶果。大晋朝从一开始,就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开国过程,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开国皇帝。这个问题,用传统史学家的话语来讲就是:得国不正。

49 阅读:20693
评论列表
  • 2020-08-14 15:06

    得国不正的多了去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国后没有好的建树,就被戳脊梁骨了。

    UC网友17xxxx7382 回复:
    准确说一个抢,一个偷,都差不多
    UC网友17xxxx7382 回复:
    这才是关键
  • 2020-08-13 21:50

    后面的五胡乱中华简直是汉民族的浩劫

    SNAKE 回复:
    什么逻辑?老王偷了你媳妇不能怪别人,只能怪你不在家是吧?
    五斗小狗民 回复:
    又怪八王,没有三国时失控式的胡人内迁,哪里需要司马家背锅?
  • 2020-08-14 13:06

    司马家族篡位就是依靠士族的支持,晋武帝根本不能去动摇甚至干涉士族的利益,所以晋武帝才会采取大封诸王的方法来制衡士族。

    洪轩大帝 回复:
    秦汉以来的豪强割了一波又一波,
    木恋叶 回复:
    总比曹家一帮英年早逝家族病的小儿强吧?
  • Lure 23
    2020-08-14 10:30

    司马家族的败笔 公然弑君[无奈摊手]

    光头汉 回复:
    司马家他开先河
    UC网友10xxxx6378 回复:
    你不会觉得前面的司马迁后面的司马光不错吧?司马迁老祖司马错倒是真不错[吃瓜]
  • 2020-08-15 17:04

    何止是得国不正!司马氏简直是遗臭万年!

  • 2020-08-14 15:18

    厚黑学办事两大法门,锯箭杆,补锅法

  • 开门,送快递

    兩儀式 回复:
    [得瑟]150年左右是个坎,历史上长命王朝都是这样,汉朝王莽,唐朝安史之乱,宋朝金兵南下,明朝万历三大征,清朝太平天国,就算续命成功,地方与中央,崛起的新贵跟旧贵族,社会流动的主观性,依旧抵挡不了这种颓势,又展开新一轮洗牌。
    极望 回复:
    小丑面具
  • 呦呵有开始给司马家洗地的了?五胡乱华这四个字洗不干净的

  • 2020-08-14 11:14

    好文章!

  • 2020-08-14 09:25

    司马老贼破坏了华夏

  • 2020-08-14 09:15

    得国不正,隋朝也是啊,也比晋朝好的多。

    洪轩大帝 回复:
    百姓不在意是否换个君主,豪强世家也不在意谁坐上那个位置,关键能否保证他们的利益,晋朝是谁都得到好处,自然黑成翔了
    浑元太极马保国 回复:
    然而隋朝比晋朝存在时间更短[呲牙笑]
  • 2020-08-15 18:03

    得国不正的要么软,要么短,你看晋朝宋朝,皇帝话语权大大降低,硬不起来。

  • 2020-08-15 11:04

    宋朝得国不正,所以也是如履薄冰

  • 2020-08-15 17:18

    得国正不正不是原因,重要的是不但自己没有做个好皇帝的能力,而且继任的皇帝又是个低B仔

  • 2020-08-24 10:26

    得国正者惟汉与明

    xjz 回复:
    用驱除鞑虏的名义得国就一定可以正统!!!
  • 2020-08-14 12:22

    三国为何归了晋也是个迷。。。。。

    洪轩大帝 回复:
    历史的选择,仗打了多年需要修养,没有晋,也会有其他的
  • 2020-08-16 23:52

    士族确实恐怖啊

  • 2020-08-23 21:57

    提防新士族的形成,能防住吗?

  • 2020-08-28 15:20

    你以为是开局一个碗那位爷,,,,,

  • 2020-08-14 16:12

    中人之姿

  • 2020-08-14 11:37

    不是一样,全靠骗

  • 2020-08-14 23:16

    这篇文章有点东西。

  • 2020-08-15 07:17

    汉生了两个娃,一个曹窃国,一个司马败家[扁嘴]

  • 2020-08-15 11:08

    可怜小编说了这么多,还挺有理,但我还是想骂:总比曹家小儿强吧?曹家家族病都个个英年早逝,就是得国正又如何?比如明朝,不还是自己花样作死?

  • 2020-08-15 14:30

    历朝历代那些得位不正的子孙都没好下场,王莽、曹贼父子、司马老贼祖孙、南北朝的南朝,隋唐五代、北宋王国,这些的子孙要么被其他人谋朝篡位、要么被亡国为奴隶,王莽还没过一代就亡国了

  • 2020-08-28 04:11

    司马炎就一中人之智,司马家的智商真是一蟹不如一蟹。

  • 2020-08-14 11:19

    人品算好,能力不行,守成不足

  • 2020-08-15 10:26

    此文分析地十分正确!

  • 埋汰?是什么意思,南方人表示看不懂

  • 2020-08-15 16:48

    老子聪明儿傻蛋,儿媳又丑又能干。这就是所谓精明老糟头子干的

  • xjz 3
    2020-08-28 13:45

    秦也不正?汉就正啦?

  • 2020-08-14 12:23

    [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 2020-08-14 22:50

    曹魏 司马氏都是汉朝的大臣都是乱臣贼子

    恋上阿飘爱贞子 回复:
    曹魏的江山是曹操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刘备也是打的汉室的旗号,要说三国的正统应该是曹魏!
  • 2020-08-15 04:13

    小编说司马炎不骄奢淫逸?

  • 2020-08-15 11:26

    说的好[点赞]的确是司马炎问题最大!富三四代了…怎么搞得好。

  • 2020-08-23 21:55

    天残

  • 2020-08-14 02:03

    这是对世道人心的巨大破坏

  • 2020-08-14 08:18

    这东西现在还有人信?真是醉了

  • 2020-08-15 12:18

    顶[点赞]

  • 2020-08-18 03:13

    主要还是昏君太多,执政能力太差,说白了就是水平不行,与得国正不正没啥关系。难道非得杀人盈野,死伤无数才叫得国正吗[笑着哭]

  • 2020-08-19 19:59

    小编,满清得国正吗

  • 2020-08-14 00:49

    窃国者诸侯,窃钩者诛[汗][汗][汗]

  • 2020-08-25 19:27

    北平司马家的确得国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