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过这样一个时刻:
看着自己家孩子每天放学背着书包,从学校门口蹦跳着回家,然后看到他的试卷上又是那个让人有点“愣住”的成绩,心里难免会嘀咕:
“这孩子能考上重点高中吗?”
很多人都以为,考高中这事,尤其是重点高中,是一场拼智力、拼天赋的比赛。
其实不然,这场比赛更像是一场赛跑,在初二时,成绩的基调就已经基本定型了——换句话说,初二成绩的好坏,已经悄悄地给你“点亮”了通向重点高中的道路。

那么,为什么说八下期末考,就是“分水岭”呢?
这其实并非什么玄妙的理论,而是非常实际的原因。
初二这一年,孩子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已经初见端倪。很多孩子不仅成绩开始出现波动,连学习心态也开始发生变化。
如果能通过期末考试的检验,保持稳定的高分,那么通往重点高中的门票,基本就可以预定了。
可是,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呢?
是不是就只能和重点高中的梦想说再见了?
不,正如生活中有些事物一样,只要心态不崩溃,总有逆袭的机会,特别是在初三的寒假,正是时光的“黄金档”,只要调整好状态,一切还有希望。

说到初二的期末考,其实这是初中知识体系的“骨架”,特别是对于准备考中考的孩子而言,涉及的内容大多集中在这一年。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初二的课业压力相对适中,刚好是拼实力的黄金期。
如果此时掉队,后期就很难再追赶上来了。
毕竟,初三的知识不仅时间紧凑,考试内容也已经开始深入。
就像打游戏时的副本,期末考前的阶段是玩家们的“备战期”,错过了这段时间,就算有强大的复习能力,也不一定能在游戏的“最终boss”面前完胜。
想象一下,一位同学在期末前的复习状态,时不时捧起书,时不时摸摸手机,时不时出门买个奶茶,考前开始猛刷题,最终的结果是——成绩一个大滑坡,自己也懵了。
有人会问,既然如此,那么初三总复习不是能填补空白吗?
我只能说,如果复习过程不能高效,基础没有提前打好,怎么可能“后程发力”?对吧?
时间有限,难度叠加,能否顺利“晋级”,期末的表现直接影响。

人生总有一个阶段,孩子的心态似乎就是“逐渐从幼稚变得越来越成熟”,尤其是在初二这年。
到了初二,孩子们开始接触更多复杂的知识,逐渐拥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然而却也因为心态的松懈,渐渐“变懒”了。
这个时候,一些本来成绩不错的孩子可能突然发现,自己的成绩不再像以往那么容易上升,而一些同样成绩平平的孩子则迎头赶上了。
有时心态一松,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成绩下滑,压力增大,继而焦虑和自我怀疑也会随之而来。
此时家长就得保持冷静,给孩子适时的引导与鼓励,避免他们误入“心态崩溃”的误区。
毕竟,学生这两年就像是自行车上的轮胎,一旦心态发生变化,前行的速度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在初三来临前,寒假是一个弯道中的“超车机会”。
这时候的学生如果能抓住寒假强化知识的机会,即使在初二上学期成绩稍微有点差,也能有一个翻盘的机会。
很多孩子的学习状态,往往会在寒假发生转变——正是时候捡起掉落的“碎片”,为初三的知识做衔接,做好中考前的最后冲刺。
尤其是对于偏科问题来说,寒假是最好的集中突破时期。
举个例子,如果英语一直拖后腿,或是数学一直没能拔尖,那么家长们可以考虑给孩子报个合适的补习班,或者找个高效的在线课程,集中攻克薄弱环节。
有家长说:“孩子成绩不错,不担心偏科。”
但偏科问题,尤其在初二阶段,几乎是隐形的敌人,往往在考试成绩单中悄无声息地浮现。
就像家里摆了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老式木椅子,时不时摇晃一下,忽视了就容易翻倒。
偏科的问题一旦出现,几乎很难通过短期补习来弥补。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家长要随时关注每科成绩,及时发现孩子在哪些科目上开始落后,哪怕是一点点,也要趁早解决。
关于英语和数学的重要性,不必多说。
这两科无论如何都得保持优秀,毕竟,重点高中的录取标准中,英语和数学占据的比重非常大。
对于孩子来说,如果这两门能在班级中保持领先,那就等于手握一张进入重点高中的通行证。
英语单词的积累,数学题型的训练,都需要通过持续的努力去突破。
虽然语文,被不少家长认为是“低难度”科目,但也不能忽视其中的背诵、阅读理解与作文。
尤其是阅读理解这一部分,需要时间和技巧去提高。
孩子可以通过仿写作文来提高文笔,但真正能写出好文章的,依然需要积累和悟性。帮助孩子找出常见的作文题型,练习解题技巧,也是家长的重要任务。

由此可见,初二期末考的结果,往往能预测孩子能否进入重点高中。
但即使成绩不理想,逆袭依然有机会,前提是要利用好寒假和初三的复习期,调整心态,稳住步伐。
至于家长,放下焦虑,给孩子最适合的帮助和支持,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孩子的潜力。
毕竟,分数的背后,还是那个孩子踏实努力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