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有亲子矛盾吗?90%是因为这三个错误沟通。

萌宝成长笔记 2025-04-03 14:56:47

每天回到家里,你是不是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窝在沙发上看动画片,你不假思索地丢下一句“赶紧写作业!”然后进厨房做饭。

等到端菜上桌,发现孩子依旧原地不动,你的第一反应就是再催一句“快吃饭,吃好饭写作业。”到孩子叹气、你搭肩,家里充满了无声的“战火”。

其实,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孩子总是对你的要求充耳不闻?

这是不是源于你每天的“命令式”的沟通方式呢?

命令式催促:生活中的沟通陷阱

回到家看到孩子窝在沙发里看动画片,你马上丢下一句“赶紧写作业”,而不是问问他今天过得怎么样。

孩子一小时后依旧没有动静,而此时上菜的你已满腹怨气,再附上一句“快吃饭,吃好饭写作业。”

有些时候,孩子并不是不想写作业,只是他们也会疲倦、心情烦躁。

你的每一句催促和命令,可能都在孩子心里埋下了一个“作业比我更重要”的种子。

久而久之,亲子之间的温馨关系也会被这些“命令”耗尽。

事实上,不妨试着换一种方式——问问孩子今天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有没有遇到什么高兴或者烦心的事情,是否有什么地方需要你帮忙。

这种态度的转变,会让孩子感觉到你是在乎他的感受,而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

比较与贬低:如何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记得有次朋友跟我说,她女儿考了99分,满心欢喜地拿着试卷跑回家,结果她妈妈随口问了一句“班上有没有考100分的?”当时,孩子的笑容暗淡了下来。

晚上,她发短信跟我抱怨:“明明是我这学期考得最高的一次,妈妈还是嫌弃我没有考100分。”

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家长总是在无意中把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殊不知,这种比较式的沟通方式,不仅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还会让他们心生自我怀疑。

孩子本来考得不错,却因为爸爸妈妈的一句话,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产生自卑心理,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为什么不试着对孩子说:“这次考得不错,继续努力!”或者,了解他对于考试的感受。

这种认可和鼓励的话语,或许更能激发他们不断进步的动力。

情绪化沟通:语言力量的双刃剑

孩子在一年级的时候,数学作业从6点做到10点,辛苦不堪,家长在一旁更加焦虑。

“这么简单都不会!”“这点题目做一晚上?”“教了几次还不会?”

这些吼叫式的“沟通”无疑是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焦虑和不安。

语言的力量看似无形,却能在孩子心中掀起巨浪,导致他们面对学习或其他任务时愈发焦虑。

要让孩子听从父母的话,不妨将他们当成与自己“共事的人”。

想象一下,在工作中如何让同事开心并积极配合你的工作?

是不是需要用尊重的语气,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他们的感受?

同样,对待孩子,也应该是这样。

与其让孩子生活在父母的情绪影响力下,不如用平和的态度、关心和理解,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改变沟通方式,构建和谐家庭关系

无论是命令式催促,比较与贬低还是情绪化沟通,都会在不知不觉中破坏亲子关系。

而良好的沟通常常是建立在关心、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

改变沟通方式,或许一开始有些难;但是,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真实的关心和温暖,他们会更愿意敞开心扉与我们交流。

试试看,从今天晚上开始,不再用命令的语气对孩子说话,而是问问他过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别再拿别人的成绩贬低孩子,而是认可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在孩子遇到难题时,不再用情绪化的方式批评他们,而是试着以一个分享经验的朋友身份,陪伴他们一起解决问题。

当你保持这种持续的改变,你会惊讶地发现,孩子逐渐变得更加愿意聆听你的意见,也更愿意与你分享他们的世界。

家庭关系在这样温馨的互动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我们一直在说“言传身教”,其实真正的“教”不仅在于言,更在于身——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沟通,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互相帮助,而不是命令与控制。

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个“公司”,每一个成员都在为这个“小公司”默默努力。

把孩子当成我们的“共事人”,为了共同经营好这个家庭,我们可以从调整对待孩子的态度开始。

每天一句关心的话,每一个温暖的举动,都会成为我们亲子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孩子愿意听我们说的话,我们的言语将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指引灯塔,引导孩子在前行的路上不卑不亢,快乐前行。

0 阅读:2

萌宝成长笔记

简介:记录萌娃成长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