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3年,老兵因陈训杨伤势复发,需摘除左眼。
儿子得知后,主动提出为父亲报销医药费,却被老兵怒斥:“家里出不起钱吗?”
这句质问背后,是什么,让这位曾经的英雄如此坚持?为何如此坚决拒绝国家的帮助?
1948年,陈训杨年仅28岁,当时的中国,烽火连天,解放战争硝烟四起。
陈训杨那时,还生活在江西的一个小村庄里,像许多年轻人一样,家里经济困窘,父母身体不好,他的日子,早已与贫困紧紧捆绑。
那个时候,国民党征兵的队伍,走进他所在的村庄。
在那个历史的节点,作为一个年轻人,陈训杨的命运,被历史推向了前方。
“怕死吗?”征兵官严厉地问,“我不怕”,陈训杨的回答没有一丝犹豫。
这一刻,他背起了家中一切希望的重担,奔向了那未知的战场,年轻的他不清楚,自己的未来将会经历什么,身为男人,必须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就这样,陈训杨踏上了战场。
军事训练的第一天,陈训杨就体验到了真正的残酷。
手中的步枪,无情地将他拉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再是他熟悉的家乡,不再是稻田和老屋的宁静,每天都充斥着炮火、枪声、以及无数年轻生命的陨落。
这场战争磨砺了他,在一次次的战斗中,他身经百战,不断被推向危险的最前线。
陈训杨坚守着一个简单而朴素的信念——“为了国家,为了家人”,这个信念,在未来几年中,改变了他的命运。
1950年,淮海战役,陈训杨参与了这场生死决战。
陈训杨的部队被指派,负责重要的阵地防守,战斗的残酷程度,远超所有人的预期。
敌人猛烈的炮火,无时无刻不在逼近他们,陈训杨和战友们,身处危险的区域,他们始终没有后退一步。
一次,部队接到命令,需要强行突破敌人的包围,运送伤员和补给。
正当他们顺利完成任务准备撤退时,一阵猛烈的炮火突如其来,陈训杨和几名战友,被敌军炮弹炸得东倒西歪。
经过几次拼死顽强的反击,他们最终成功脱险,将重要的情报传回指挥部。
那次战斗,陈训杨多次冲在前线,为了确保战友们的安全,他甚至几次背起重伤的战友,毫不顾及自己的安全。
陈训杨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生命和勇气,完成了任务,守护了战友。
这次行动之后,陈训杨被授予“水上英雄”的称号。
在敌人重重包围的情况下,依然勇敢前行,凭借着对任务的坚守,成功带领一小队战士突破敌阵。
那一刻,许多战友称他为“活菩萨”,他自己却笑着说:“那时候的心态很简单,就是不怕死。死了,给国家添麻烦。”
即便荣誉在身,陈训杨依然不为自己争取一丝私利。
在这场战役中,战争的残酷,让每一个人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有些战友,在炮火中永远留在了那里。
陈训杨与其他战士一样,始终铭记着:“胜利是属于集体的。”这些历史的细节,是荣誉的象征,更是战场上,无法割舍的牺牲与奉献。
经过这场淮海战役,陈训杨的军旅生涯,变得愈加光辉灿烂,赢得了战友们的尊敬,也为自己赢得了数次晋升的机会。
成为了部队中的佼佼者,头顶的光环不断增强,命运却没有因此为他带来更多的温暖。
1955年,战争结束,陈训杨终于迎来了退役的命运。
在那个时期,许多老兵都选择了返回家乡,过上安稳的日子。
对于陈训杨来说,安稳不是他所追求的生活,自己背负着国家的荣誉,也背负着无法抹去的责任。
退役后,他回到了江西的家乡——一个名为洲村的小村落。
村里的经济依旧贫困,父母早已年迈,家中的一切重担几乎都落在了他肩上。
没有选择继续留在军队,选择回到家乡,陈训杨没有按部就班地,过上“安静”的日子,投身到家乡的建设中,努力为村民谋福利。
当时,洲村缺水严重,许多农田的灌溉都无法得到保障。
陈训杨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主动找到村里的一些长者,提议修建水利工程,建设沟渠和水坝,以改善农业生产。
起初,很多人对这个提议并不看好,认为这是一个耗费巨大、难度极大的工程。
陈训杨没有放弃,他发动村民一起筹款、一起修建水利设施,带领大家一步步改造土地、修建堤坝,尽管这些工作,常常充满了艰难困苦。
他始终坚信,只有把家乡建设得更好,才能改变未来的命运。
陈训杨总是自己动手,设计和调整水利方案,甚至用自己的积蓄,来补贴村里的不足。
村里的人看到了他的坚持和努力,也开始认可他的做法。
最终,经过几年的艰苦建设,洲村的水利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农田得到了充足的水源,产量也大幅提高。
陈训杨不因此自豪,从未对外宣扬自己的成绩,甚至在自己生病时,也不愿去医院,依靠自我调理度过。
他从未向外人提及,自己曾经在战场上立下的战功,对他而言,这一切已经是过去的事,重要的,是眼下的生活,眼下的责任。
陈训杨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也献给了家乡。
这个过程,没有太多的光鲜亮丽,只有朴实无华的劳作与奉献,正如他曾在战场上所做的那样——默默地为战友们付出,默默地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1993年,陈训杨已经73岁了,岁月无情,曾经挺拔的身躯已渐渐显得弯曲,年轻时在战场上和在家乡建设时,积累的伤痛,让他变得有些吃力。
那一年,他在家中劳作时,不幸伤了左眼,当时,陈训杨未过于在意,只觉得眼睛有些不舒服,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可左眼的伤势越来越严重,陈训杨到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左眼由于长时间,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已经出现了不可逆的伤害,必须尽快进行摘除手术。
如果再拖下去,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面对这个消息,陈训杨的内心,没有太多的恐慌,他曾经在战场上受过无数伤,眼睛的失去,在他眼中,似乎不是什么无法承受的打击。
手术日期的临近,陈训杨的儿子——陈坝根,主动提出了一个建议:他希望为父亲报销手术的医药费。
陈训杨的反应,却是出乎意料的激烈,对儿子的提议愤怒至极,甚至语气变得异常严厉:“家里出不起钱吗?你怎么能让国家,为我们家负担这些费用?”
他用手一指身边的住院收据,愤怒地撕裂了,那些原本可以帮助他,减轻负担的文件。
陈坝根愣住了,他从未见过父亲如此愤怒,这一刻,父亲的坚决、甚至是愤慨,令他心中五味杂陈。
陈训杨的脾气一向刚烈,这种情绪的背后,蕴藏着他一生对于“自立更生”的执念,与对国家的深厚情感,多年在战场上与死神擦肩而过,艰苦的岁月,早已让他形成了,对任何形式的依赖的抗拒。
“我自己能扛得住。”陈训杨冷冷地说。
陈坝根没有再争辩,只是默默地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医院。
他知道,这种做法是父亲的坚持,他不能强迫父亲接受自己的想法,这个一生都在为他人着想的老人,依然执着于自立,依然不愿给国家、给家人添任何麻烦。
这场关于医药费的争执,也成了陈训杨晚年生活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父亲的倔强与执着,深深印在了陈坝根的心中,也让他更加理解了,父亲一生的选择: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家乡,他始终坚持不依赖他人,一心一意地履行着自己肩上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