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亚布力企业家论坛上,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谈到,Sora的横空出世预示着通用人工智能的到来只需两三年,中国互联网公司应打造企业级、产业级、场景化、垂直化的垂直大模型,而在消费领域,每个人每个家庭将会有一个AI助理或家用机器人。
“小Sora,大模型”, 尽管Sora只生成一分钟视频,但却带给影视制作行业强烈的震荡,然而Sora的影响力却远不至于此,在机器人领域,Sora视频扩散模型将进一步增强机器人视觉和理解的潜力,并对人类的复杂指令进行精确理解和实施,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产业有望尽早落地。而伴随特斯拉、英伟达、三星、小米等AI巨头持续加码,是否意味着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已提上日程?
借力Sora,家务机器人性能大提升如果说2023年是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元年,那么,2024年则是其发展的加速之年。一方面,以Sora为代表的视频模型的进步,使人形机器人具备更高的事物处理能力和自然语言交互能力,由此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速;另一方面,科技巨头纷纷入场和重磅加码,进一步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落地。
近日,在微软研究院发布的关于Sora的深度论文综述中提到,Sora等视频扩散模型作为前沿技术兴起,有望运用至不同行业与领域中,人形机器人产业即是其中一大领域。具体而言,视频扩散模型可帮助机器人生成和解释复杂视频序列,以增强其感知和决策能力,由此实现与环境互动,并精确地执行更复杂的任务。而类似Sora这样的技术,一旦运用到机器人领域,将会给人形机器人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从具体应用场景上来看,行业机构普遍认为,2024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华西证券分析师表示,在ToB市场中,人形机器人凭借柔性操作能力和交互能力等优势,正快速切入汽车制造领域,如2024年来,特斯拉的Optimus以及优必选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已进行新能源车厂实训,因此人形机器人汽车工厂的产业化落地指日可待。在ToB市场基础上,人形机器人具备在ToC领域持续扩张的潜力,并打破服务机器人应用场景单一的局限性,进入老年护理、家政服务、娱乐陪伴等领域。
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周迪告诉中国家电网,在Sora等AI大模型技术的推动下,家庭服务类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和功能将产生四大重大突破:其一是感知技术,如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等,使机器人能更好地识别和理解环境;其二是决策控制技术,通过强化学习、自适应控制等方法,提高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自主行动能力;其三是人机交互技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使机器人更好地与人类进行沟通;其四是机器人学习技术,使机器人能够根据用户需求和环境变化自主学习和优化行为。另从国内外各大巨头的布局来看,在家庭消费领域,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如特斯拉的擎天柱(Optimus),据特斯拉2月24日在社交平台X上发布了一段视频来看,第二代人Optimus已具备流畅步行能力,比较接近人类,1月份特斯拉还展示了Optimus从篮子中将衣服取出,并在桌面上完成衣服折叠的动作。此前,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在财报电话会中也曾表示,计划在2025年出货首批人形机器人Optimus,而特斯拉设计机器人的远景目标就是让其服务于千家万户比如做饭、修剪草坪、照顾老人等。
除了特斯拉外,国内外市场中,英伟达、微软、OpenAI、谷歌、三星、小米、亚马逊等越来越多AI巨头押注机器人赛道,如,2024年开年,谷歌DeepMind联合斯坦福推出了家务机器人ALOHA 2,具有更强的性能、人体工程学设计和稳健性,且成本还不到 20 万元人民币,能执行炒菜、洗衣、倒垃圾等家务,行业人士认为,该款机器人或将颠覆家政业。
另据半导体巨头英伟达近日宣布,将于3月18日~21日举办GTC 2024大会,届时,公司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将发布加速计算、生成式AI以及机器人领域的最新突破性成果,德邦证券分析师认为,英伟达机器人的发布有望成为下一个产业增长爆发点。此外,近年来,全国各地密集出台政策,积极推动鼓励人形机器人落地并扩大应用场景,如2024年来,北京成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上海争取在2025年人形机器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落地等。
有望近5年走进家庭,仍有较大升级空间根据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对机器人智能等级进行分类,机器人共有“L1~L5”5个智能等级,分别代表“基础型”“半交互型”“交互型”“自住型”“自适应型”,中信证券分析师表示,从L1至L5,机器人的执行器和传感器逐渐丰富,机械性能、算法能力随之升级,能完成的任务也从单一性向泛化性演进,应用潜力随着能力提升逐步释放。“从特斯拉当前的进展视频来看,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已初步具备L1-L2级别能力,后续算法和硬件两个层面上的升级路径值得期待。”
显然,机器人要实现从“基础型”到“自适应型”升级,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对此,周迪谈到,“随着在国内外持续加大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投入以及需求的扩增,预计人形机器人走进家庭的时间点大概在2025年至2030年之间。不过,即使机器人走进家庭,但其在具体的感知、决策、运动等技术层面也需要持续增强,以解决实用性不足,如操作复杂、适应场景有限等问题。”
另外,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也向中国家电网坦言,预计人形机器人真正走进家庭还需要数年的时间。虽然国内外一些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等核心研发技术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实力,但是要实现人形机器人走进家庭,除了技术升级外,还需要解决成本、用户接受度等问题,同时还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人形机器人在家庭中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合规性。
为进一步了解人形机器人如何真正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业场景,中国家电网联系到河北工业大学机器人研发团队,相关研发人员表示,目前尚无机构和企业将人形机器人投入商业化运营,人形机器人在本体结构设计、环境感知、核心部件、运动控制策略等诸多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升级空间。
具体而言,本体结构设计上,需要提升灵活的自由度,如模仿人手的灵巧抓持和复杂操作能力;环境感知方面,需要各类传感器,从而适应理解所处环境;在零部件方面,需要高功率大扭矩小体积的伺服电机、高精度减速器以及高性能机器人专用芯片等;另外,高性能运动控制算法可以保证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运动控制能力。
“或许只有当人形机器人具备人类一样的会思考、推理和执行的能力,才能会和人类密不可分且彻底颠覆各行各业。”那么,未来那些走入家庭的人形机器人,也将扮演着重要角色,除了承担清洁、烹饪、家庭安全的工作外,也具备情感支持和陪伴的功能,全方位提高人类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