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成长和“学习”并不相悖,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苏南流 2025-02-20 15:52:29

昨天是班级家长会,也是孩子在幼儿园阶段的最后一个家长会。

最后一个家长会,谈论的焦点是幼小衔接,是学习,是如何快速适应小学。

很正常,每一个家有即将进入小学的家长,在我们这样的教育体系下,都会多少关注点这方面的细节。

不管是心平气和的,是焦虑的,还是淡定的心态,上学就要谈学习,应试教育体系下就要谈如何面对学习。

提倡快乐成长的群体

期间有个辩论环节,辩论题目是“快乐成长”和“超前教育”该如何选择。

本来就是游戏环节,抽到什么是什么,不用当真。

不过还是产生了很多的感触。

有的家长表示:孩子的身心健康最重要,南京因为学习抑郁的孩子太多了,所以让孩子快乐成长吧。

“超前学习也没有用,孩子超前学习了,进入到小学毫无压力,上课反而不认真,上课不专注。”

其实快乐成长和学习并不冲突,就怕家长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错过了引导孩子的最佳期,让一个本来还不错的苗子,放弃了学业这条路。

什么情况下孩子才会抑郁?

不是因为学习,孩子就抑郁了,学习不等于抑郁,千万不要这么认为。

学习应该是终身的事情,其实不管未来走哪个方向,不管从事哪个行业,都得有学习的态度,只有保持学习的状态,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充实自态,不断提升自己。

当下青少年抑郁是一个热门词汇,不要一听说“抑郁”就甩锅给“学习”,抑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孩子抑郁了,要看这个孩子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人,而最为关键的就是家庭环境和家人。

不顾孩子的成长节点,强行要求孩子一直刷题、啃书本,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规划走,一旦孩子达不到目标就用软语言威胁,孩子不抑郁才怪呢。

不学习就能快乐吗

因为有负面的例子频频出现,就主主张让孩子完全不学习,要快乐成长。

孩子不学习就快乐了吗?

如果孩子不学习,真的就很快乐,那也不是不能接受,毕竟长远来看,学习与否对于孩子的命运产生不了地震般的影响,孩子的命运说点不太积极的话,主要还是看孩子是不是会投胎。

可问题是,孩子不学习,更不快乐,因为孩子生活在一个应试教育体系内。

北京大学历史系名教授的儿子中学辍学的案例,不少人应该看到过,父母都是高知,孩子出生在全国最卷的海淀区,高知父母希望孩子快乐成长,所以孩子前期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没有干预,没有让孩子像其他海淀孩子一样学习各种知识。

孩子的确很快乐,可是孩子上小学以后呢?

大家都会的,他不会,大家都会的老师一带而过,他还是不会,他深刻感受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他不快乐,他自卑,他抵触上学。

这种情绪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强烈,中学的时候他心智逐渐成熟,最后还是选择辍学在家。

那段时间家里真的就是鸡飞狗跳,高知父母最初怎么都不能接受孩子中学就辍学了。

远离同龄人,离开校园,他着实消极了一段时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打游戏,人生早早的就陷入低谷。

不过高知父母还是不一样,如果放在普通家庭,这孩子就真的废掉了,父母反思之后,决定接受现实,不管孩子变成什么样都接受孩子,积极帮助孩子找出路,让孩子学习编程、摄影等等,最后孩子选定了摄影,如今也在摄影行业风生水起,人生重新启程,也还不错。

后半段,普通家庭可以不听,因为普通家庭的父母首先没有那个认知,其次没有那个财力。

我们只看前半段,孩子不学习就快乐了吗?

学习不好的孩子,想要快乐,得需要超级强大的内心,这种内心的锻造是从小被无视、被打压、被简单粗暴对待的结果。

虽然我们都处在普通家庭,我们的孩子也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可是有哪一个孩子不是娇生惯养的?

哪个孩子拥有那么强的钝感力,对于老师的喜好、同学的喜好完全不在乎?

快乐成长和学习不相悖

自从孩子上学以后,已经深刻地感受到同学和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了,这还没有到小学阶段。

老师的称赞、同学的肯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孩子上学的动力。

“学习的动力来自周围环境的肯定”,没错,最初就是这么肤浅。

我们要快乐,也要学习,快乐和学习并不相悖,而且在学习中也能感受到极大的快乐,这种快乐是非常充实的快乐。

如果引导孩子成为一个让学习贯穿到生活中的人呢?

小小的建议:

1、陪伴方式很重要

孩子幼小的时候,嫌孩子烦,丢给孩子一部手机是一种陪伴,把孩子放到电视机前是一种陪伴,耐心陪孩子玩积木、乐高、拼图也是一种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累的是家长,家长要牺牲个人刷手机的时间,这对很多人不容易办到。

但是这对让孩子成为一个愿意动脑子思索,有较好的专注力的孩子奠定了基础。

家长感兴趣的,家长关注的,往往就是孩子人生的起点。

2、时间点很重要

童年的丰富多彩体现在游戏的多样性,喜好的多样性,运动的多样性。

一个小孩的兴趣真的太多了,而且不同阶段喜好的内容不同。

2岁到3岁,对什么都充满兴趣,喜欢探索世界,会给她买简单的拼图、乐高,各种样式的玩具(电动的不常买),喜欢各种图本,为了丰富她的童年,也是在这个领域内不断探索。

进入幼儿园,爱好就更多了,会逐渐感受到自己被孩子超越了,学校的玩具种类更多。

除了这些益智玩具,孩子喜欢上下棋、打牌、舞蹈、唱歌、跑步、跳远等等,两个孩子不带玩具,光是上调下窜都能晚上大半天。

在孩子享受这种玩乐的时候,自然不能冲过来把她们关在房间里学习识字、数学、英语。

所谓时间点,就是我们根据孩子的日常表现来判断什么时候该给孩子安排相关的内容了。

比如孩子开始对数字感兴趣了,那就可以从蒙氏数学开始,让孩子感受数学的奇妙。

比如孩子开始对汉字感兴趣了,就可以给孩子安排识字。

要注意两点,一个是时间长短,一个是坚持。

可以周期性安排,不必每天安排,每一次从10分钟,上升到20分钟,到30分钟,慢慢来。

这个习惯一旦形成,学习就不是压力了,学习就是一种常态了。

3、准则很重要

准则,上一点也提到了,就是开始了,就要坚持下去。

学习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最开始不容易。

此时家长的作用就要呈现出来,那就是引导和督促。

在合理的范围内,没有放弃的理由。

但是在原则的基础上,可以灵活运用,毕竟孩子还小,比如说到了6岁,也就是幼儿园大班,我们给孩子每天安排20分钟的英语阅读,有一天孩子不想这件事,也不是不可以,那就约定好明天完成。

这样长期下来,就形成了周期性的学习。

准则是帮助孩子养成学习惯性,学习惯性一旦养成,孩子省心,家长放心,孩子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快乐的。

4、循序渐进很重

接下来将循序渐进,主要体现在学习任务的量的安排上。

量是慢慢上来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习惯了,不会认为这件事有多难。

比如最开始每天10分钟,当孩子执行起来不费力的时候,可以上升到20分钟,到小学阶段调整到30分钟。

之所以这样做,还是为了孩子能够适应上学以后得学习状态,家长帮忙调整,也是为了促进孩子适应,孩子真正适应了学校生活,才会真正获得快乐。

5、放手很重要

最后想说的一点是,相信你的孩子。

相信孩子的同时,也是相信自己,孩子是我们一点点带大的,我们相信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以后可以处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那就果断放手,不要让孩子感受到压力。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