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轮的销量竞赛中,理想汽车交付29927辆,同比略有下降(-3.97%),环比下滑更为明显(-48.85%)。零跑汽车虽同比增长105%,但距离小鹏仍有差距。而小米的SU7也交出了20000+的成绩,赛力斯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同样亮眼,达到了17906辆。尽管如此,整体市场依旧呈现一定的下行压力。特别是对于小鹏来说,尽管1月销量同比大涨,但环比却出现了约17%的下降。这反映出在节假日以及过度透支之后,整体市场的需求尚未恢复至高峰。
然而,对于小鹏的逆势增长,市场仍然充满信心。小鹏的港股股价飙升12.4%,市值突破1248.6亿港元,成功超越蔚来的728.99亿港元市值,紧追理想汽车的1998.94亿港元市值。小鹏汽车的股价回升,标志着这家曾经一度跌至低谷的公司,已经成功重回市场的舞台。
逆境中的涅槃:从低谷到高峰小鹏汽车的成功背后,并非一帆风顺。从2022年底开始,因定价策略不清晰、交付问题频发,小鹏一度在资本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股价从最高峰跌幅超过85%,市值曾一度跌破500亿港元大关。更为严峻的是,小鹏在这一时期还面临着阿里巴巴等重要股东的大规模减持。市场对其前景的质疑声四起,如何走出困境,成为了摆在管理层面前的巨大难题。
幸运的是,王凤英的加入为小鹏注入了新的血液。为了招募她,何小鹏亲自带着王凤英体验小鹏汽车,并且通过智能驾驶这一亮点打动了她。王凤英深刻认识到,小鹏的智能化技术能够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竞争力。在她加入之后,第一件事便是“抓蛀虫”,对公司的预算进行严格审查,并调整营销策略,令整个公司焕然一新。
2023年,小鹏的销售并未立刻回暖,年初的亏损数据让外界再次质疑王凤英的领导力。然而,何小鹏始终相信她的战略眼光,逐渐将产品规划和生产调度的重任交给了她。事实证明,这一决定无疑是明智的。王凤英的“聚焦”战略很快取得了初步成效。
“聚焦”与“智能化”引领创新王凤英的成功,不仅在于调整了小鹏的战略方向,还在于她对智能化的执着追求。自她加入以来,小鹏汽车便紧紧围绕智能化技术展开,推动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向这一方向倾斜。在她的带领下,小鹏发布了MONA M03和P7+两款车。MONA M03自发布起52分钟内便突破1万辆订单,48小时内更是达到了3万辆的惊人数字。而P7+上市后3小时,订单量突破31528台,刷新了小鹏的销售纪录。连续两款爆款车型的出现,不仅提升了小鹏的市场地位,也让公司的销量迈上了新的台阶。
“聚焦智能化”,这一理念在王凤英的执掌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她明确表示,要让消费者深刻感知小鹏在智能驾驶领域的优势,这不仅是品牌的定位,也是未来发展的核心所在。在她的管理下,小鹏的广告费用得到严格控制,营销策略也更加精准。这一切,无疑为小鹏的复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盈利之路:继续前行的挑战尽管小鹏汽车在销量上取得了阶段性突破,但距离盈利的目标仍然遥远。2024年前三季度,小鹏依旧面临了44.60亿元的亏损,经营现金流持续负值,尤其是上半年经营现金流为-73.92亿元,企业的现金流压力显而易见。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尽管小鹏的产品取得了市场认可,但要持续盈利,还需要在成本控制和产能利用上进一步优化。
然而,王凤英和团队显然有着长远的规划。她表示,短期的销量增长并不足以保证企业的稳步发展,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通过稳定的盈利模式,突破目前的困境。市场的回暖势头虽已初现,但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稳住市场份额,并形成持续的盈利增长,将是小鹏能否真正成功的关键。
尽管如此,随着MONA M03和P7+的持续热销,公司的现金流得到了一定的补充,这也让外界对小鹏的未来充满了信心。2025年,预计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继续增长,电动化渗透率有望突破50%。如果小鹏能够在这一市场机遇中持续发力,其盈利的时刻或许将提前到来。
结语:站在风口上的小鹏从跌入低谷到重新崛起,小鹏汽车的故事充满了波折与挑战。如今,借助“聚焦智能化”的战略,公司的销量和股价再次攀升,展现出了强劲的复苏势头。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小鹏仍需在盈利能力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才能保持其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力。随着2025年市场需求的增长,若能精准把握,盈利的曙光将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