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帝即位之时,正是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的时期,随之而来的是英法战争。咸丰皇上一共执政十一年,虽说有志重建江山,但长久以来,朝中的弊端已经积累得差不多了,想要扭转过来,实在是太困难了。
从他的人生经历来看,咸丰帝可以说是所有皇帝中最悲惨的一个。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的起义,就是因为他参与了一场太平天国动荡;他卷入了一场3000年来从未发生过的变化,那就是中国被西方势力侵略;他还遇到了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时代的衰落。
最后,咸丰帝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干脆沉迷于饮酒作乐,不再过问朝政。德病逝。咸丰皇帝在去世前,将自己麾下的八位宰相,赐给了自己的皇后和皇贵妃。
咸丰帝在任期间,虽说无功无过,却也为自己的后事着想过。按照他的想法,既然皇后不能生下子嗣,那就必须要立一个皇妃之子。只是,他的儿子还年轻,需要一个帮手。
但是,由于清朝的王公们长期控制着朝政,他们自己也腐朽了。许多汉族的文官都有过人的才能,但都没有得到重视。那样的话,满族和汉族之间的冲突,就会愈演愈烈。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咸丰帝还是选择了一些大臣与皇后与嫔妃一同协助新君登上帝位。文官由满族和汉族组成,使其权利得以分散,各有各的力量相互制约,从而保证了朝廷的稳定。
然而,事实却出乎咸丰帝意料之外。
在同治帝即位之后,朝中的官员们都害怕皇后的权力会进一步膨胀,所以他们在尊重皇后的同时,也对皇后进行了压制。同治帝的母亲,后来成了著名的慈禧。
慈禧的政见非常敏锐,很快就察觉到朝野上下对她的排挤,因此,她当机立断,立即展开了一系列行动。首先,她想尽一切办法,将自己和皇后绑在一起,让她成为自己的盟友。随后又联合咸丰帝的六弟恭亲王,为夺取顾命八位宰相之位做了准备。
慈禧与恭亲王都恨透了这八位官员,尤其恨透了这八位官员,更是恨透了他们。慈禧太后下令,让纪园、段化自杀,并下令将肃顺处死。肃顺自知在劫难逃,便出言辱骂慈禧,直至上了绞架,肃顺仍昂首挺胸,不肯下跪。
曾国藩得知肃顺之死,痛心疾首,称其为“自掘坟墓”。曾国藩知道,在这座城市里,除了肃顺之外,没有第二个明白人,所以,他担心,如果清朝对汉人的利用出现问题,到时候,自己很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
杀了三个官员之后,慈禧太后只是把其余五个官员贬官作为惩罚,以此来笼络民心。慈禧也说了,这件案子里的人,她都不会再管了。
最后,慈禧用恩威兼施的办法,总算是稳住了朝政。
同治帝登基时,他只有六岁。因此,朝中权力实质上是由慈禧太后,咸丰太后,以及恭亲王妃三人把持的。这样的政局,表面上是平稳的,实际上是潜伏着危险的。慈禧老佛爷是个很有野心的女人,她不希望自己的权利被其他人瓜分。在咸丰皇帝死于光绪七年之后,慈禧的势力进一步扩大。
掌权这么多年,慈禧老佛爷觉得恭亲王越发不受待见。因此,慈禧在光绪十年(一八八四年)罢免了恭王的内阁。从那以后,谁也管不住慈禧了。没有了牵制,慈禧的行为就变得越来越任性。
光绪十五年(1889年)。此后,慈禧虽为太后,但在朝中仍有很大的实权。尽管,他已经正式登基,但是,他还是要听慈禧的马首是瞻。慈禧太后执意要向皇上行礼,其用意不言而喻,即是为了维护她在朝堂上的权威。
即便是身在颐和园,也会有人将朝堂上发生的一切,一一禀告给她。慈禧太后对他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尽管没有真正的权力,但他关心的是百姓的安危,一心想要重振江山。为了这个目的,他倾听了所有维新人士对改革的意见,并坚决主张改革。起初,慈禧并没有拒绝改革。然而,由于改革运动的过火,慈禧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更让她难以接受的是,那些改革分子,居然要将她赶尽杀绝。慈禧在朝中这么多年,一直都是一言九鼎。此刻,她又故技重施,用上了当初对付顾命八宰相的手法,以雷霆万钧之势,狠狠地敲打着改革团体。这件事情之后,国泰民安的大权就被剥夺了,国泰民安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傀儡。
事实上,咸丰帝这道“圣旨”从产生之初便存在着潜在的危险。
恭亲王位高权重,却不在顾命八相之列,这必然会造成朝廷动荡。有些人说,是咸丰帝临终前留下的遗嘱,把大清给灭了。这话说得很极端,但是,却也并不是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