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观看了甄子丹执导并主演的新片《误判》,观影体验出奇地好,当然,这份惊喜是建立在起初预期不高的基础之上的,毕竟近几年同题材影片的表现大都不尽人意。
就拿前段时间上映的《戴假发的人》以及去年的《拯救嫌疑人》来说,它们在很大程度上都陷入了“降智”的泥沼。这些影片中的反派,要么毫无逻辑地突然发病自曝,要么主角的调查之路一帆风顺,权势熏天的反派在调查过程中如同隐身,使得整部电影变得索然无味。
01
反派塑造
《误判》却截然不同,堪称同类影片中的高能之作。影片中的反派塑造得极为成功,有勇有谋、心狠手辣,能用暴力斩草除根的情况,绝不会心慈手软留下隐患,这一设定让看惯了国产“傻白甜”剧的观众大呼过瘾。
例如,反派在对付手握唯一上诉权的马伯时,果断派人在停车场截杀,行动失败后,依旧紧咬不放,趁男主疏忽之际,悄无声息地痛下杀手。
对待自己人,反派同样冷酷无情,酒吧老板因没管好弟弟,致使其吸毒之事曝光,进而可能牵连贩毒生意,反派的处理方式简单粗暴——直接击毙并追杀,毫不留情。
不仅如此,反派之间的智谋博弈也相当精彩,极具看点。毒枭们为哄骗反派律师继续出货,在其面前上演残忍殴打戏码,让律师深信他们有能耐摆平关键人物,从而确保出货顺利;殊不知,这一切都在律师的算计之中,他意在借刀杀人,扫除后顾之忧。
不得不说,《误判》中的反派塑造堪称一绝,手段干净利落,剧情紧凑不拖沓、毫无降智之感,让影迷看得酣畅淋漓。
02
内涵诠释
影片在内涵诠释方面同样可圈可点,对正义的呼唤并非流于形式、空喊口号。面对底层民众的苦难,它没有用“法律面前,穷人死梗”这样轻描淡写的话语一笔带过,而是直击现实痛点。
男主成为检察官后,身边同事和上级反复强调“检察官职责就是将罪犯定罪”,而男主却执着于挖掘真相,这便引出了效率职责与真相正义的矛盾——检察官究竟是按部就班,依据现有证据控告嫌疑人入狱即可,还是不惜一切代价,穷追真相,排除所有疑点,哪怕为此违背工作立场为嫌疑人正名?
再者,男主为嫌疑人正名失败后,大法官的安抚话语,又折射出程序正义与真相正义的冲突。明知嫌疑人无辜,是被坏人诱导认罪,却因缺乏证据,只能眼睁睁看着受害者含冤入狱,这与男主身为警察时处理的最后一案如出一辙,满是无奈——没有证据,坏人便能逍遥法外。
事实上,效率职责、程序正义以及真相正义之间的矛盾冲突,正是影片触及的核心现实问题,而这些问题又都与阶级矛盾紧密相连。
有钱有势之人,在恶行开启前就能精心布局,隐匿个人痕迹与相关信息,东窗事发后,还能凭借权势封住小弟之口,从证据层面全身而退;甚至仗着底层民众对法律的无知,诱导他们顶罪,必要时斩草除根。与之相比,底层民众毫无招架之力,只能任人鱼肉。
这便是《误判》想要引发的深度思考:倘若有钱人能为所欲为,随意找人顶罪、抹除犯罪证据,那所谓“程序正义才是最普适的正义”岂不成了空谈?
明知对方是坏蛋,却因司法程序的局限无法认定,面对这份无奈,我们该何去何从?社会正义又该如何彰显?
这些问题扎根现实,是对程序正义规则的高阶补充与修正,正因影片蕴含如此深刻的内涵,质量与口碑自然有了坚实保障。
03
程序正义
值得一提的是,现实中的“真问题”往往难寻终极解法,毕竟有最优解的问题早已在发展进程中被攻克,遗留下来的无解难题,只能通过循序渐进的优化调整来应对。
在这一点上,《误判》与同类型影片的区别凸显出来,它在“解决方法”上颇为克制,并未像《拯救嫌疑人》那般诉诸暴力私刑来实现打击犯罪分子的一时之快,而是坚守程序正义的底线。
影片安排男主持续深挖,逐步捋清反派人物关系链与背后可能牵涉的犯罪产业,最终借助新罪证的出现以及关键证人的自首,实现正义诉求。
虽说新罪证的出现略显简单,由初次前往夜店观察的胖子律师偶然拍到,但整体的解决过程颇具说服力。
男主对程序正义的坚守,以及深挖罪犯关系的执着与能力,与其警察背景和人脉紧密相关,正是过往“铲除罪恶”的经历,让他突破检察官常规的效率职责束缚,为正义的伸张创造可能,实现了人物塑造与故事发展的完美融合。
与此同时,新罪证的出现和关键证人的自首,在很大程度上也契合了公众心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恶人终有恶报”的正义期许,对罪恶实施者发出有力警示。
综上所述,《误判》是一部完成度极高的商业电影,在人物塑造、角色智谋、动作打斗等方面均表现出色,内涵层面更是直击现实痛点,是影迷不容错过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