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秒断腿!东方白鹳遭无人机绞杀,血色镜头曝光,全球仅剩3000只

鱼缸里的假山 2025-03-10 20:34:06

2024年5月,江苏淮安的一片湿地上,一只成年的东方白鹳拖着被无人机绞断的双腿,在血泊中爬行了五米。巢穴中的伴侣和幼鸟仍在等待它带回食物,但这场挣扎的终点,却是死亡。一年后,央视曝光这起事件,揭开了一场以“热爱自然”为名的生态屠杀——摄影爱好者滥用无人机拍摄,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生命沦为流量与艺术的牺牲品。

作为全球濒危物种,东方白鹮的数量全世界不足3000只,它在中国的繁殖地集中于淮安等少数区域,巢穴多筑于高压电塔或芦苇丛高处。这种习性本是为了躲避天敌,却因与人类活动区域重叠,成了无人机镜头下的“完美目标”。调查显示,这只东方白鹳的双腿被大型无人机高速旋转的螺旋桨平整切断。对于身高1.5米、体重近10公斤的东方白鹳而言,失去双腿意味着无法捕食、无法站立,最终在痛苦中死亡。更残酷的是,其伴侣因无力守护巢穴被驱离,幼鸟惨遭其他鸟类屠戮,一个家庭就此破碎。

淮安湿地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痛心道:“我们呼吁了多年不要打扰鸟类,但欲望总是压倒理性。”部分摄影者为追求“震撼画面”,将无人机逼近至鸟类10米内,甚至剪除巢穴周围的树枝、驱赶鸟类起飞。这种“诱拍”行为导致亲鸟弃巢、幼鸟夭折的事件屡见不鲜。

东方白鹳的死亡,暴露了科技进步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尖锐矛盾。

无人机本是生态研究的利器,可监测种群、追踪迁徙。但在缺乏约束的摄影圈,它却成了“天空霸主”。一架无人机噪音可达80分贝,相当于吸尘器持续轰鸣,足以让孵化期的鸟类应激呕吐、弃巢逃亡。更讽刺的是,涉事无人机多为农用或工业机型,租赁门槛低、操作者缺乏培训,进一步加剧风险。

尽管2019年国家林草局已明令禁止非科研用途的无人机拍鸟,但监管仍形同虚设。《江西省候鸟保护条例》虽开出了最高2000元的罚单,但相较于摄影爱好者动辄数万元的设备投入,威慑力微乎其微。淮安林业部门坦言:“我们无法24小时巡查所有湿地,更多依赖公众自觉。”

东方白鹳的鲜血,叩问着整个社会的生态良知。

盐城市观鸟协会指出:“真正的自然摄影,是等待而非追逐。”国际通行的《自然摄影伦理规范》要求保持安全距离、禁用诱拍手段,而国内摄影圈却盛行“越近越好”的潜规则89。当一张照片的价值以鸟类的生命为代价,所谓的“艺术”早已异化为暴力。荷兰已试点“生态禁飞区”技术,无人机在保护区自动限高、禁入;日本要求操作者通过生态保护考试。反观中国,大疆等企业虽推出限飞功能,但用户可轻易绕过。专家呼吁,应强制无人机内置“电子围栏”,并与保护区数据库联动,从源头阻断滥飞。

淮安发起的“保护东方白鹳”科学计划,招募志愿者监测巢穴、举报违规拍摄,已成功野放5只救助幼鸟。这种“公民科学”模式值得推广——当每个人都能举起监督之镜,无人机的螺旋桨便不再是无忌惮的凶器。

东方白鹳的悲剧,是一场现代社会的隐喻:当科技失去伦理约束,当热爱沦为偏执的占有,我们终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无人机镜头下的东方白鹳,本应是翅膀划过天空的诗意,而非血染湿地的控诉。守护它们,不仅是保护一个物种,更是守护人类与自然最后的契约——正如淮安志愿者所言:“我们默默守护,来年它们才会带着家人归来。”

或许,当我们学会放下镜头、保持距离的那一刻,才能真正看见自然之美。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