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总听人说,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过去造的因,未来一定有相应果报;但又听说有些业一定受报,有些业不一定受报,究竟是怎么回事?
答:业是梵语“羯磨”的意译,是佛法核心理论之一,主要包括身业、口业和意业。身口意的行为发生后,将转化为具有潜在力量的种子,直接影响未来生命的走向。
佛教的因果报应,不同于宿命论,而是强调因缘的和合。因,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因素;缘,是事物发展的外在条件。
如果我们将稻种存在仓库,而非种到地里,它就不能开花、抽穗、结果。对于种子来说,须有适合生存的条件,才会焕发生命力。离开土壤、阳光、水分、温度等助缘,种子就无法继续生长。
由因感果也是同样,若善恶行为不曾得到报应,那只是因为外在助缘尚未成熟。一旦众缘和合,所有的因必定感果。
此外,业还有定业和不定业之分。定业,是必定受报的业力;不定业,则是不一定受报的业力。两者区别何在?主要取决于造业的动机。所谓定业,属于有心造作的业力;不定业,则是无意造作的业力。
如以杀心谋害他人,就属于定业;若不小心踩死蚂蚁,虽也伤害一条性命,但并非有心杀害它们,将来可能受报,也可能不受报。
定业和不定业,还须根据对治情况来看。若是做了某件伤害他人的事情之后,丝毫不知惭愧自责,丝毫没有悔改之心,这一恶业的种子,将贮藏于阿赖耶识中,待业缘成熟后受报。
就像我们伤害了他人,但从不表示一点歉意,对方就会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反之,如果我们在伤害他人后深感内疚,主动向其赔礼道歉,请求谅解,就可能化干戈为玉帛,使对方消除气恼,不再有报复之心。
所以,做了错事必须及时反省,并以至诚恳切之心忏悔,更发誓不再造作。若忏悔心极其猛利,且方法正确的话,业力将得到不同程度的化解,乃至彻底消除。
版权所有:济群法师
如需转载,请务必留言
我造业我兴奋,无边业火锻精魂[得瑟][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