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一年中最火爆的档期,2021全年400多亿票房,仅春节档七部影片就拿下近115亿,单个档期吃掉全年四分之一的蛋糕,简直就是残暴!如今,后疫情时代的影视寒冬,观众对于观影需求正在降低,这更需要将刺激观众情绪、审美及消费的阀值调到更高。不少电影提高了视觉与戏剧冲突的大小开关,而韩寒则不同,就像亭东影业的厂标,一个人坐在海边,虽然风大浪高,但他依然保持着冷静的思考与远方的向往。所以,这部《四海》依然是一部有着强烈导演个人风格的作品,加之编剧亦是韩寒本韩,自然是稳的。
很难用某一种类型,或者几个词来概括这部电影。从某种层面来说,《四海》这部电影有一定的文学性,既有着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思乡怀远与离情别绪,又有西方文学中的典型化、独白运用及心理描写,并非好莱坞那种强冲突与强共情的叙事模式,看下来很有嚼头。
故事发生在一个海岛小城,主人公阿耀从小在这里长大,可能是因为封闭式地缘因素,这里的人总想着出去,人均都有怀远情结。在他们心中,怀远与思乡这两种情绪在心中反复纠葛,横跨阿耀的祖孙三代。首先是奶奶,她虽然记忆力退化,甚至认不出儿子,但她多年魂牵梦萦着想去远方看一场雪。而阿耀的父亲,则是思远的更加彻底,虽然混得很惨,但惨也要在远方,哪怕家里还有老母与儿子,典型的中年浪子形象。不过他也是思乡的,每过几年便会回来看看,甚至连儿子都已认不出,但那种爱还是能在无意间流露出来,很走心。
当然,思乡怀远并不是影片的全部主题,它还有着一种青春的烙印,这种青春围绕着几位主演展开。阿耀,一个单纯又痴情的男孩,由于对欢颂的暗恋使他结识了“大舅哥”欢歌,也使这张白纸陷入了成人社会的染缸。但在善与恶,白与黑的表达上,导演并没有在两者间设立明显的对立与界限状态,甚至没有明显的站位与批判,这点格局很高。毕竟在青春岁月与人生成长的过程中,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爱与遗憾,这才是你会铭记终生的,有点大师杨德昌内味儿了。
在青春的底色中,阿耀与欢颂一直保持着喜欢又不能在一起的若即若离状态,这种情绪又被注入了离情别绪的氛围,当很多导演还在努力怎么把故事讲好时,韩寒已经在情绪流的拿捏上做到了游刃有余。其中的离情以阿耀为核心展开,从他与奶奶的别离,再到与父亲的分离都透着一种哀而不伤的美感。其中表现最出彩的还是好兄弟欢歌的离开,导演运用了一种古典文学中常用的以乐景衬伤情的手法,几人先用不羁的方式,奔向自由徜徉大海,然后顷刻间欢歌遇难,情绪上的巨大落差将命运在现实前的未知与脆弱刻画的淋漓尽致。
之前的韩寒,是烧掉房子,奔向远方。现在的韩寒,是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
如果说影片的前半段是幽默中的忧伤,那后半段便是生活与现实,也恰恰是这种现实才激发出了阿耀心底的光,为了帮欢歌欢颂偿还债务,他甘愿冒生命危险也要完成骑摩托飞越珠江,珠江象征着命运的鸿沟,现实的羁绊与横亘在他与欢颂间的情感壁垒。最终,他坚定的飞冲了出去,就像歌中唱的:说不清,面无表情中,但风暴般的内心。回归线,无法离地的飞行……影片结局的处理非常妙,像是国画中的留白,给人了无限的遐想空间与情绪余味的美感。
四海,它有着海般的辽阔与自由,苦涩与潮腥,也有着海般的平静与愤怒,好看。